王新庆
,
王淼
,
李振华
,
朱海滨
,
王风飞
,
何少龙
,
韩宝善
,
何丕模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3.06.027
采用化学复合镀的方法,在45#钢衬底上制备纳米碳管(CNTs)-(Ni-P)复合材料.探讨了该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工艺条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确定了制备CNTs-(Ni-P)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碳管的结构;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碳管形貌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复合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同时还对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进行了初步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明显好于未镀及单纯镀镍材料.
关键词:
纳米碳管(CNTs)
,
化学复合镀
,
复合材料
王恒
,
王新庆
,
周坤林
,
王幼文
,
尚学府
,
李振华
,
王淼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7.02.019
本文报道了制备含Fe的硅介孔材料以及利用该介孔材料生长纳米碳管的工艺条件.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含有Fe的介孔材料为催化剂,在800%条件下催化分解乙炔气体制备纳米碳管,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的纳米碳管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观察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介孔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纳米碳管的结构及形貌,得到直径均一、笔直开口的纳米碳管.
关键词:
介孔材料
,
纳米碳管
,
化学气相沉积
杨波
,
彭莉
,
李振华
,
罗忠富
,
姚程
,
吴国锋
,
马金成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通过检测汽车内饰材料在室温(25℃)条件下放置不同时间后的VOC浓度得出VOC的衰减规律.材料中的甲苯、甲醛和乙醛都可以衰减至约20μ g/m3,但呈现衰减速率随不同材料而异.进而分析了甲苯、TVOC、甲醛、乙醛等物质的衰减规律差异性:苯类VOC的衰减速率要小于醛类VOC的衰减速率,而醛类中的乙醛衰减速率要大于甲醛的衰减速率.该研究为后续低VOC车用内饰材料的开发以及VOC加速衰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
,
挥发性有机物(VOC)
,
衰减
戴国梁
,
李振华
,
王文宁
,
刘晶
,
范康年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1)60523-8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V2O5 (001)表面乙烷深度氧化过程,结果表明,乙醛是主要的副产物,且脱附态的乙醛能很容易被氧化成乙酸,但多数乙醛在从表面脱附前已被氧化成COx.显然,在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最终产物COx主要来源于乙醛.
关键词:
深度氧化
,
乙烷
,
氧化脱氢
,
周期密度泛函
钟庆阳
,
李振华
,
周琼宇
,
李珂
,
钟庆东
腐蚀与防护
提出了一种正交试验设计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镀铬工艺参数优化方法.样本极差结果表明,对镀铬层的厚度及阴极电流效率影响因素依次为电流密度、电镀时间、电镀温度;且最佳电镀温度为45℃.通过神经网络建立电镀工艺参数与性能之间的模型,预测得出的镀铬层的厚度和阴极电流效率与实际试验的结果接近,训练精度较高,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20%.通过建立镀铬层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镀铬层的厚度及阴极电流效率两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两个指标权重值的调整,确定镀铬层的综合性能值,得出最优的工艺参数.
关键词:
镀铬
,
正交试验
,
人工神经网络
,
权重值
,
工艺优化
钟丹
,
胡小野
,
李振华
,
李永绣
中国稀土学报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分别合成了变价稀土镨和镱离子掺杂的绿色荧光粉[Ba(2-n-1.5x)REx]SiO4:nEu2+ (n=0.03, RE=Pr, Yb;x=0, 0.02,0.05,0.10).结果表明: 所有合成荧光粉的激发峰均为250~400 nm的宽峰, 与近紫外LED的发射光波长相匹配.发射峰位于450~550 nm之间, 是Eu2+的5d-4f跃迁的典型发射.Pr3+和Yb3+的掺入并未改变Ba2SiO4:Eu2+的相组成, 但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大, 且与掺杂元素、掺杂量和煅烧温度相关.当掺杂Pr3+和Yb3+的量为x=0.02时, 经1150 ℃煅烧所得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分别是未掺杂时的595%和168%.证明三价稀土离子掺杂可以导致基质中的电荷缺陷而敏化Eu2+离子的发光, 而变价稀土离子的掺杂可以大大提高电荷缺陷, 导致荧光强度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铕掺杂硅酸钡
,
(镨,镱)共掺杂
,
LED荧光粉
,
稀土
倪月娥
,
柯昌明
,
李振华
,
李楠
耐火材料
采用粒度≤74 μm、ω( MgCO3) =98.84%的工业纯菱镁矿,粒度<74 μm、ω(MgO)为40.0% ~44.5%的分析纯碱式碳酸镁Mg(OH)2·4MgCO3·5H2O,以及粒度≤74 μm、ω(A1)≥99.9%的金属铝粉为原料,按照n(MgCO3):n(Al) =3:4和n[Mg(OH)2· 4MgCO3·5H2O]:n(Al) =3:28分别配料,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在室温条件下,以240 r·min-1的转速分别研磨15、30、50 h制得尖晶石-碳复合粉体.采用XRD分析、差热-热重分析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复合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15 ~50 h的研磨后,两个反应体系中碳酸盐与金属铝粉之间发生原位分解和还原反应,都生成了尖晶石和碳;产物碳具有一定的石墨化程度,并与研磨时间密切相关;菱镁矿与金属铝粉之间生成尖晶石和碳的反应比碱式碳酸镁的快.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
制备
,
产物粉体
,
尖晶石
,
碳
倪月娥
,
柯昌明
,
李振华
,
李楠
耐火材料
采用粒度≤74 μm、ω( MgCO3) =98.84%的工业纯菱镁矿,粒度<74 μm、ω(MgO)为40.0% ~44.5%的分析纯碱式碳酸镁Mg(OH)2·4MgCO3·5H2O,以及粒度≤74 μm、ω(A1)≥99.9%的金属铝粉为原料,按照n(MgCO3):n(Al) =3:4和n[Mg(OH)2· 4MgCO3·5H2O]:n(Al) =3:28分别配料,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在室温条件下,以240 r·min-1的转速分别研磨15、30、50 h制得尖晶石-碳复合粉体.采用XRD分析、差热-热重分析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复合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15 ~50 h的研磨后,两个反应体系中碳酸盐与金属铝粉之间发生原位分解和还原反应,都生成了尖晶石和碳;产物碳具有一定的石墨化程度,并与研磨时间密切相关;菱镁矿与金属铝粉之间生成尖晶石和碳的反应比碱式碳酸镁的快.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
制备
,
产物粉体
,
尖晶石
,
碳
刘菁
,
汪灵
,
叶巧明
,
李振华
硅酸盐通报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用硼酸酯改性微晶白云母的工艺,并通过粘度、改性粉体/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红外光谱测试对改性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硼酸酯改性的微晶白云母粉体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性有明显的提高,可以大幅度增加其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填充量;用硼酸酯对粉体改性能改善粉体/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质;硼酸酯主要以物理吸附方式包覆于微晶白云母粉体表面.
关键词:
微晶白云母
,
矿物填料
,
硼酸脂偶联剂
,
表面改性
李振华
,
刘中清
,
燕青芝
,
王宜超
,
葛昌纯
功能材料
以P25纳米粉体和NaOH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在不同的合成温度下制备TiO2纳米管.用XRD、TEM、BET、TG-DSC、Uv-vis等方法对TiO2纳米管的形貌、成分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温度对产物有显著影响: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纳米管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长度逐渐增长,而管径基本不变,纳米管的产率也有增加的趋势.150℃反应制得粉体的比表面积为641.855m2/g,管外径为8nm.160℃反应制得的粉体经560℃处理后降解亚甲基蓝的能力要远优于市售的P25纳米粉体.鉴于以前水热处理温度对纳米管形成方面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系统的研究了温度对纳米管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二氧化钛纳米管
,
水热合成法
,
光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