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林
,
陈治友
,
许爱霞
,
王福堂
,
李洪强
,
张勇
,
高秉钧
低温物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3258.2005.z1.141
用国产Bi2223/Ag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提供)设计的中心场3.0T,贮能35kJ的传导冷却高温超导磁体正在建造中.磁体由绕组内径150mm,外径272mm的32个双饼磁体组成.磁体在温度T=20K下,设计临界电流Ic=132A,额定运行电流I=100A.在T=20K附近进行四双饼组合磁体实验,得到磁体Ic=140A,中心场Boc=1.14T,相应Bi2223/Ag带上最大轴向场Bzmax=1.91T, Bi2223/Ag带上最大垂直场Brmax=1.14T.四双饼组合磁体的实验结果预示:35kJ HTS贮能磁体的设计目标能够达到.
关键词:
Bi2223/Ag带
,
HTS磁体
,
V~I特性
,
临界电流
孟秋敏
,
欧阳峥嵘
,
李洪强
,
石磊
低温物理学报
以Cernox-1070温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磁场强度0-16 T和4.2-300K温区下的磁致电阻效应.实验结果表明:CX-1070温度传感器受磁场的影响较小,在16T、4.2-300K的磁效应值为-0.19-2.38%,产生的最大测量误差为0.11K;15-50K温区为磁效应最低的温度区间,在50-300K温区4T下产生的磁效应最高;在16T、4.2K处,CX-1070与Rhodium-Iron的磁效应相差20倍,CX-1070在125-300K受磁场的影响比Rho-dium-Iron大.
关键词:
Cernox-1070温度传感器
,
强磁场
,
变温
,
磁致电阻效应
李洪强
,
张晓烽
,
董文静
,
张国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作者提出基于天然气基分布式能源系统智慧建筑能源物联网(NDES-SG)概念以及框架,而本文则重点对NDES-SG中,冷热输送管网能量耗散关键影响因素-保温层优化设计展开研究.本文以冷热物流管网输配为研究对象,研究冷热物流输送管道保温层厚度与输送距离(供冷、热半径)的协同关系,以及选取不同保温材料时,管网经济特性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任意一种保温材料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冷热输配管网存在保温厚度与供能半径最优协同关系,即“二者协同最优”拐点值.在NDES-SG中,基于天然气基的分布式产能系统及大中型蓄能系统的位置布点、物联网总能系统效率与输送管网的损失密切相关,因此此研究成果将为智慧建筑能源物联网的冷热电管网输配优化设计以及产能系统和蓄能系统容量的选择和布点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研究思路.
关键词:
智慧建筑能源物联网
,
冷热输配管网优化设计
,
保温层厚度优化
,
协同关系
孟秋敏
,
石磊
,
欧阳峥嵘
,
李洪强
低温物理学报
以Pt电阻温度传感器(Pt-111)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0-16T磁场下、4.2-300K温区内的磁致电阻效应.结果表明:Pt-111在0~16T场强、4.2-77K温区内,磁效应随场强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而明显升高,77~300K温区内温度计受磁场的影响较小,其中在16T下,4.2K和300K处的磁效应分别为48.2%和1.07%;在4.2—77K温区,Pt-111由磁阻引起的测量误差场强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而明显升高,在16T、4.2K处和16T、77K处的温度测量误差分别为18.3K和1.69K.Pt-111不推荐应用在77K以下的磁场环境.
关键词:
Pt电阻温度传感器
,
强磁场
,
变温
,
磁致电阻效应
蔡博
,
康书硕
,
李洪强
,
董文静
,
韩杰
,
张国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针对常规建筑供能系统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城市既有天然气一次能源供应管网优势,以提高总能系统效率为出发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天然气基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建筑能源物联网(NDES-SG),并提出了NDES-SG集成基本原则与关键科学问题。为诠释NDES-SG的集成、节能潜力以及系统评价方法,给出了一个范例系统,系统计算结果表明,与常规供能系统相比,NDES-SG实现节能达22.2%。NDES-SG概念为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实现新一代的建筑能源供应系统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天然气基分布式能源系统
,
能源利用效率
,
智能建筑能源物联网
石洋溢
,
李洪强
,
张晓烽
,
刘丽芳
,
卢继龙
工程热物理学报
基于能的梯级利用和品位提升原理,本文提出一种耦合太阳能和LNG冷能应用的新型燃气-氨水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该系统将中低温太阳热能间接转化为高品质电能,以氨水作为朗肯循环工质,并最大化地利用LNG冷能.从系统性能和节能潜力出发,该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达65%~75%,系统(火用)效率达56%~64%,均远高于常规天然气基联合循环,而引入中低温太阳热能、高温燃气新途径利用、氨水工质朗肯循环以及LNG冷能应用是系统性能提高的关键过程.本文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互补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能的梯级利用
,
中低温太阳热能
,
朗肯循环
,
LNG冷能
李洪强
,
洪慧
,
金红光
,
蔡睿贤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重点对一个基于天然气的甲醇与动力联产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系统性能影响性、规律性分析研究.在之前的研究工作中,根据化学能、物理梯级利用原理,提出了基于天然气部分重整的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相比独立的分产化工与动力系统,可以节省10%左右的原料输入,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07年的Energy杂志上面(2007,33:206~212).本文进一步对该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影响性、规律分析,目的为了能够改善系统的性能,进一步提升节能潜力.根据该多联产系统的集成机理以及系统特点,得到关键操作参数为重整温度以及水碳比控制的重整率,以及合成气在化工与动力之间的分配比.借助大型模拟软件Aspen plus,获得了这些关键操作参数对系统节能特性以及输出化动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适宜的重整度为70%左右,以及循环倍率为2.1左右的时候,能够获得较高的系统节能效果(大约10%的节能效果);而且研究表明,在选取最佳重整度情况下,通过调整分配比可以获得宽范围的化动比负荷要求(1~3),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关键词:
化学能、物理能梯级利用原理
,
甲醇生产
,
多联系统
,
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李洪强
,
洪慧
,
金红光
,
蔡睿贤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根据生物质能源具有的自身特点,提出一个适合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新型多联产系统.在原有天然气基甲醇生产系统中增加生物质气化子系统,充分利用天然气-水蒸气重整与生物质气化制取合成气中碳氢有效成分互补的特点,通过合理配气满足最佳的甲醇合成要求,因此屏蔽掉了变换,补碳,脱碳等分产必需的工艺过程,同时借助动力系统实现未反应气的合理利用,在满足较高的甲醇产率前提下降低了化工产品能耗,动力系统借助化工过程克服燃料燃烧过程品位损失过大的难题,是组分对口分级转化能量梯级利用的本质体现.针对不同天然气生物质输入比情况下合成气一次性通过,以及最佳输入比情况下未反应气适度循环两种方案,本文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8%~14%的节能潜力.为生物质能的高效应用以及缓解能源危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生物质气化
,
甲醇
,
多联产系统
,
EUD分析
,
生物能源
李洪强
,
曹艳峰
,
唐志华
,
蔡博
,
金红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针对生物质能独特的碳氢结构特点以及现有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化学能、物理能梯级利用为基础的控制CO2排放的多功能系统集成原则,即:化学能、物理能梯级利用原则,化学势能梯级利用以及分步转化原则,能量释放、迁移与CO2控制一体化原则。并且基于这些原则给出了控制CO2排放的多功能系统集成典型思维流程。在本文中提出一个生物质一天然气:互补的控制CO2排放的甲醇一动力串联型的多功能系统。采用商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plus完成系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多功能系统采用了双原料互补,适度重整反应机制,适度甲醇合成,分级转化合成气,系统层面控制CO2等,不仅实现了2O%的CO2减排,同时在相同的化工产品与动力输出情况下可以节省原料输入5%-12%。该系统体现了本文所提出的控制CO2排放的多功能系统集成原则,为生物质以及天然气的更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生物质能
,
多功能系统
,
CO2减排
,
化学能/物理能梯级利用
白章
,
刘启斌
,
李洪强
,
金红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太阳能驱动生物质气化的新型发电系统,利用塔式定日镜场聚光产生1000~1500 K高温太阳热能驱动生物质进行气化反应,并集成先进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高效利用气化合成气.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生物质气化方式相比,通过驱动生物质发生气化反应,不仅将间歇性的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的合成气化学能,并增加了气化合成气的化学能,同时合成气中的H2和CO的摩尔含量之比在气化温度为1000~1500 K时达到1.65~2.44,有利于直接合成甲醇等清洁液体燃料.在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太阳能热功转化效率将达到23.68%,随着气化反应温度的升高,系统的太阳能份额和输出的电功率增大,系统的总热效率和总(火用)效率均下降.研究成果将为高效利用我国西部丰富的太阳能与生物质能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太阳能
,
生物质气化
,
发电
,
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