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钧
,
何建军
,
许世伟
,
陈志强
,
张雪荧
,
王建松
,
于祥庆
,
苏俊
,
李二涛
,
王宏伟
,
田文栋
,
李龙
,
张立勇
,
杨彦云
,
马朋
,
章学恒
,
胡正国
,
郭忠言
,
徐星
,
袁小华
,
鲁皖
,
余玉洪
,
臧永东
,
唐述文
,
叶瑞平
,
陈金达
,
金仕纶
,
杜成名
,
王世陶
,
马军兵
,
刘龙祥
,
白真
,
雷祥国
,
孙志宇
,
李湘庆
,
张玉虎
,
周小红
,
徐瑚珊
原子核物理评论
实验通过17F+p共振弹性散射研究了复合核18 Ne激发态中与天体核反应14 O(#,p)17F相关的共振态性质。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对弹核碎裂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束17F进行了分离和提纯。经过降能后,能量为4.22 AMeV的17F束流轰击在T2终端的厚氢靶(CH2)n上。两套(E-ESi探测器望远镜放置在两个不同的探测角度θlab≈2.3°和14°上,对反冲质子的角度和能量进行了测量。实验观测到了复合核18 Ne的几条质子共振能级。通过R-Matrix理论程序对激发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共振态的能量、自旋、宇称和衰变宽度等共振参数。
关键词:
共振态
,
厚靶方法
,
放射性核束
,
R-Matrix拟合
杨春征
,
李龙
,
丁桦
,
杜林秀
,
刘相华
,
王国栋
,
宋红梅
,
张丕军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03.03.014
对B510L采用不同形变热处理工艺进行了实验,分析了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实验钢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合加热温度对合金元素Nb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贝氏体对带钢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工厂试生产的工艺制度为:加热温度1 200℃保温2~3h;终轧温度780~800℃,精轧压下量>80%;卷取温度400℃左右.
关键词:
B510L
,
控轧控冷
,
组织性能
,
析出
李龙
,
杨春征
,
丁桦
,
孝云祯
,
刘相华
,
王国栋
,
胡淑娥
,
孙卫华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03.02.011
以含Nb、Ti的微合金钢为对象,通过实验室控轧控冷实验,研究了终轧温度和冷却速度对该实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时,钢的强度较多边形铁素体明显提高,高温强度也较高,但韧性值有所下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能够获得优良的综合性能,可以满足建筑用耐火钢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
控轧控冷
,
耐火钢
,
屈强比
,
高温强度
李龙
,
丁桦
,
杨春征
,
杜林秀
,
刘相华
,
王国栋
,
宋红梅
钢铁研究学报
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测定了低碳铌微合金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并在实验室对该实验钢采用不同的工艺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实验钢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分析了低碳铌微合金钢的强韧化机制.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钢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0.5~30 ℃/s)内可以获得贝氏体组织.控轧控冷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钢的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贝氏体.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组织得到细化,强度提高,但屈强比也随之增加;降低卷取温度使组织中的贝氏体含量略有增加,强度有所提高.初步探讨了贝氏体对实验钢性能的影响,为制定合适的生产工艺制度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微合金钢
,
控轧控冷
,
贝氏体
,
力学性能
,
铌
李龙
,
曾燮榕
,
李贺军
,
熊信柏
,
谢盛辉
,
邹继兆
,
唐汉玲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为揭示具有良好高温(1300~1600 ℃)抗氧化性能的SiC-Glass涂层在中低温(500~1200 ℃)条件下的氧化防护性能,对SiC-Glass涂层碳/碳(C/C)复合材料的中低温氧化行为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iC-Glass涂层C/C复合材料的中低温氧化失重服从直线规律,但氧化机制存在温度依赖性,可分为2个区段:(1) 低温区(500~800 ℃),氧化失重速率与温度服从Arrhenius关系,氧化主要受控于氧在涂层缺陷内的扩散速率;(2) 在中温区(800~1200 ℃),氧化失重速率与温度不服从Arrhenius关系,氧化过程受氧在涂层缺陷中的扩散、SiC内涂层材料的氧化、Glass外涂层的部分熔融愈合等多种因素联合控制.对比分析表明,SiC-Glass涂层的中低温抗氧化性能不及其高温抗氧化性能优异.中低温下,涂层缺陷愈合不充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
抗氧化涂层
,
氧化机制
李龙
,
曾燮榕
,
李贺军
,
谢盛辉
,
熊信柏
,
邹继兆
,
唐汉玲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7.05.021
采用包埋法和预涂-烧结法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在炭/炭(C/C)复合材料表面制得SiC-Glass复合涂层,并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该复合涂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涂层C/C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具有双层结构,包埋SiC内层由β-SiC相和少量游离硅相组成,外层由MoSi2颗粒掺杂的硼硅酸盐玻璃构成;内外层之间结合紧密;在1300~1600 ℃的空气气氛中,SiC-Glass涂层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氧化激活能为118.1 kJ/mol,氧化主要受控于氧在Glass层中的体扩散速率;在1600℃空气气氛中氧化65 h后,SiC-Glass涂层C/C试样的氧化失重率仅为1.02%.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
抗氧化
,
涂层
龚明
,
杨晋
,
李龙
,
赵潇然
,
李伟东
,
刘刚
,
肇研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60630.002
研究了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定型剂含量对0°/90°双轴向经编织物(Non-crimp fabric,NCF)定型效果、液态成型工艺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厚度回弹、C型回弹的方法表征定型效果;采用厚度压缩与偏轴拉伸实验表征带定型剂织物成型工艺性;并采用弯曲实验与层间剪切实验表征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定型剂的添加显著提高了NCF织物的预定型效果;经定型剂处理后NCF织物的面内剪切模量有了较大提高,抗剪切变形能力增强;添加定型剂对0°/90°双轴向NCF织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在改善其工艺性的同时并不会降低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关键词:
定型剂
,
预成型体
,
经编织物
,
液态成型
,
力学性能
强成文
,
赵强
,
李龙
,
王飞
,
杨伟峰
,
张学智
,
张雪荧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2.04.490
散裂靶件作为加速器和次临界堆芯的耦合部件,是ADS系统相关研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窗靶巧妙地利用了液体的自由液面特性,避免了质子束对结构材料直接轰击,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散裂靶靶件形式。采用水作为实验工质搭建了一套无窗散裂靶水模拟实验台架,该实验系统覆盖了无窗散裂靶水模拟实验所需的流量及压力条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自由界面的流场进行可视化观察与分析,得到了自由界面的基本表征参数之间关系和可视化界面的流场信息。结果表明,无窗靶自由液面的位置和形状受到回路整体流量、压力和靶件几何尺寸的影响。
关键词:
ADS
,
无窗散裂靶件
,
水模拟实验
,
自由界面
,
可视化流场
邹继兆
,
曾燮榕
,
熊信柏
,
黎晓华
,
唐汉玲
,
李龙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7.01165
通过研究微波功率、炭纤维预制体的密度和叠层层数对预制体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 分析了微波电场在预制体中的分布特点, 提出了炭纤维预制体的微波加热模型, 并对其损耗机制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在(2450±50)MHz的微波波段, 炭纤维预制体能吸收微波而加热, 其损耗机制主要为偶极子极化、界面极化及电导损耗.
关键词:
炭纤维
,
microwave heating
,
temperature gradient
,
preform
孔永华
,
李龙
,
陈国胜
,
朱世根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研究了3种不同热处理工艺对GH4169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热处理对晶粒大小没有明显影响,而主要改变δ相的析出量以及分布.通过HST处理后在晶界以及晶内可获得较多的δ相;通过DA处理的组织晶界处较平滑,几乎没有δ相析出;而通过ST处理的δ相主要析出于晶界,数量介于两者之间.在650 ℃,725 MPa的蠕变条件下,通过DA处理可获得更长的蠕变寿命和断裂延伸率,而ST处理后的合金寿命最短.对合金蠕变后的试样观察发现:δ相的数量、分布对合金蠕变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GH4169合金
,
热处理
,
δ相
,
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