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
,
钟定忠
,
刘家宁
,
谢华
,
刘静
,
彭涛
,
赵润鸣
,
张宇
,
刘文森
,
杨志刚
钢铁
热轧酸洗深冲钢板采用超低碳和钛微合金化等工艺,获得渗碳体含量极少的等轴铁素体组织,伸长率和杯突值高,实物质量达到冷轧深冲钢St14的水平,是武钢开发的"以热代冷"即以热轧钢板代替部分冷轧钢板的新一代系列深冲钢板之一.
关键词:
热轧
,
超低碳
,
钛含量
,
析出物
,
伸长率
方鸿生
,
刘东雨
,
常开地
,
张弛
,
顾家琳
,
张文征
,
白秉哲
,
杨志刚
钢铁研究学报
在清华大学贝氏体研究及推广中心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1 500 MPa级经济型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该钢奥氏体化后空冷,就可获得具有较复杂精细结构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经低温回火后,其σb≥1 500 MPa,σ0.2≥1 200 MPa,δ5≥14 %,ψ≥57 %,aku≥100 J/cm2 ,并且组织细化,可进一步改善钢的氢脆敏感性。
关键词:
低合金高强度钢
,
合金设计
,
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
,
氢脆敏感性
朱世东
,
李金灵
,
杨志刚
,
张世君
,
李辉
,
王珂
,
马海霞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高温高压釜于25~65℃模拟了J55油管在延长油田井下环境中的CO2腐蚀行为,并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温度对J55油管CO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J55油管的平均腐蚀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大,拟合函数较好地预测了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温度的升高加快了Ca2中和Mg2+在膜中的沉积,导致复盐Fe(Ca,Mg)(CO3)2在高温下出现,改变了腐蚀产物膜的结构,使垢下腐蚀加剧.
关键词:
J55油管
,
CO2腐蚀
,
垢下腐蚀
唐瑞鹤
,
吴章奔
,
杨志刚
,
张弛
,
刘晓芳
,
杨白
,
于荣海
功能材料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Co含量介于13.0%~24.6%(原子分数)的Co-C纳米复合薄膜,在真空下对薄膜进行退火处理。测试了样品在5、77和300K下的磁化曲线,详细研究了退火及成分对薄膜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退火的样品磁性较弱,退火之后样品磁性能增强,低Co含量的薄膜经退火后呈现出低温铁磁性、室温超顺磁性的颗粒薄膜特征。随着Co含量增加,薄膜的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均明显增大,冻结温度也随之升高。
关键词:
Co-C纳米复合薄膜
,
退火
,
成分
,
磁性能
杨金波
,
杨志刚
,
邱冬
,
张文征
,
张弛
,
白秉哲
,
方鸿生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5.03.001
将不变线理论和O点阵理论应用于fcc/bcc(bct)马氏体相变的可滑移生长界面的设计,建立了马氏体形核与长大的晶体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表明:fcc/bcc(bct)马氏体形核与长大过程是通过(121)fcc型择优界面推移进行的,界面上的错配位错可以完成马氏体晶体学唯象理论(PTMC)要求的点阵不变变形(LID),但LID要稍滞后于界面迁移,即在马氏体形核与长大过程中推移界面新相一侧存在一未发生LID的新相薄区;当相变温度达到马氏体相变点Ms时,母相奥氏体与这一薄区的晶格常数比为√3/2,这一几何条件和Olson-Cohen形核模型中要求扩展位错层错区界面能γ≤0是等价的.
关键词:
马氏体
,
马氏体晶体学唯象(PTMC)理论
,
不变线
,
O点阵理论
,
形核与长大
刘志远
,
杨志刚
,
李昭东
,
张驰
,
盛广
金属学报
在已有合金元素的再分配和不分配局部平衡 (PLE/NPLE)
转变温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基础上, 考虑热变形 的影响,
建立了热变形条件下Fe--C--X (X表示Mn, Si, Cr等一种或几种元素)
合金钢的正平衡热力学方程, 从而 求解热变形体系的PLE/NPLE转变温度.
并利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进行了
Fe--C0.073--Mn2.17--Si0.80--Cr0.88 (质量分数, %)
合金钢的热变形γ → α等温转变实验,
根据金相照片估测了实验 用钢的PLE/NPLE转变温度,
实验估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基本符合. 820 ℃以0.5
s-1的应变速率对实验用钢加载40% 的名义应变, 其γ
→ α等温转变的PLE/NPLE转变温度提高了近10 ℃.
关键词:
PLE/NPLE转变
,
ferrite transformation
,
hot deformation
,
local equilibrium
王静
,
杨志刚
,
谢鹤
,
金哲晖
,
胡楠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06.03.007
采用乙醛酸代替有害的化学药品甲醛作为还原剂的化学镀技术, 在TiN 阻挡层实现了化学镀铜.研究了不用贵重金属钯催化,而是采用NH4F酸性化学镀方法在TiN/Ti/SiO2/Si基板上沉积一层铜种子层,然后在此铜种子层上采用乙醛酸化学镀方法沉积铜膜的方法.用SEM观察镀层形貌,XRD表征镀层结晶状态,证实此方法能够制备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线.试验分析并探讨了pH值、铜离子浓度、乙醛酸浓度、EDTA浓度、联吡啶浓度、镀液温度对化学镀速度和镀铜层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制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线的最优化学镀溶液成分.
关键词:
乙醛酸
,
化学镀铜
,
种子层
,
铜互连线
,
化学镀镀液
王梅玲
,
杨志刚
,
张弛
,
王海
,
高思田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自组装层法、磁控溅射依次在SiO2基底上化学镀制备了Ni-Mo-P、Cu薄膜,薄膜厚度和成分通过X射线荧光仪(XRF)测定.对SiO2/Ni-Mo-P/Cu体系进行了400 ~ 600℃的热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物相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子能谱仪(EDS)对表面形貌的稳定性进行了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400和500℃热处理后,体系稳定性良好,但在较快的降温速率(40℃/min)条件下,SiO2/Ni-Mo-P/Cu体系在600℃热处理后失效,根据热失配应力,提出了薄膜破裂模型,Ni-Mo-P薄膜与SiO2界面断裂能为2.12 J/m2.Cu薄膜在600℃热处理时发生团聚,Cu在Ni-Mo-P上的团聚激活能为1.15 eV,大于Cu在SiO2上的团聚激活能0.6 eV.
关键词:
热稳定性
,
热失配应力
,
团聚
,
断裂
董建乐
,
杨志刚
,
王信虎
,
郑豪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2.06.001
花岗岩带在宏观上控制我国金矿的展布格局.成矿岩体一般较小,且多为复式岩体.金矿脉常分布在距岩体接触带6~8km范围内,许多金矿脉产于岩体接触带或直接产于岩体内部.与金矿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为I型(同熔型或磁铁矿系列)花岗岩和幔花岗岩.已知成矿的花岗岩类侵入体主要为中生代岩体,其次为晚古生代华力西期岩体.金矿化与岩体侵位之间一般存在几~几十百万年的时差.花岗岩类与金矿之间的成因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应根据其产出的具体构造背景研究确定.
关键词:
金矿成矿
,
花岗岩类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