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铭
,
石南林
,
王中光
,
梁勇
金属学报
用SiO_2,C对SiC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后制备成SiC_w/Al复合材料,对其拉伸形变断裂过程的声发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纤维断裂强度和纤维基体间的界面切变度.结果表明界面切变强度、纤维断裂强度和界面性能对纤维的表面处理十分敏感,富SiO_2处理的SiC纤维的界面性能得到改善,而富碳处理的界面变脆.
关键词:
SiC_w/Al复合材料
,
null
,
null
李坤
,
裴志亮
,
宫骏
,
石南林
,
孙超
金属学报
利用Sol-Gel方法, 通过优化溶胶的配置、纤维提拉过程和干燥烧结等工艺过程,在碳纤维表面制备出均匀的、无裂纹的SiO2涂层. 采用SEM、XPS和TEM表征了碳纤维表面SiO2涂层的结构、形貌、元素分布以及涂层碳纤维/镁基体的界面结构. 结果表明, 涂覆SiO2的碳纤维, 抗氧化能力提高, 拉伸性能略有降低, 但与镁基体复合后其拉伸强度降低了20%. SiO2涂层改善了Mg对碳纤维的润湿能力, 有效地促进了熔融Mg液对碳纤维的浸渗.
关键词:
溶胶-凝胶
,
SiO2 coating
,
Carbon fibre
,
Cf/Mg composite
李艳华
,
石南林
,
张德志
,
杨锐
金属学报
采用粉末涂层法制备了SiCf/Ti复合材料先驱丝. 胶粘剂为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PMMA), 溶剂为丙酮. 用粘度计测定不同质量浓度溶液的粘度, 确定了胶粘剂的临界浓度为
0.03 g/mL. 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胶粘剂在不同温度及不同压力下分解残余物的含量, 研究了
胶粘剂分解和逸出的动力学. 胶粘剂的分解温度约为230 ℃, 在350 ℃左右分解速率最大,
低于400 ℃时分解完全. 在分解温度范围内, 同一压力下, 随温度升高, 分解速率和逸
出速率增大;在同一温度下, 随压力增加, 胶粘剂的逸出速率减慢. 确定了制备先驱丝的
最佳工艺条件: 烘干温度为110 ℃, 电机走速电压为6.5 V, 钛粉和胶的质量比为15∶1.
关键词:
SiCf/Ti
,
powder coated route
,
binder
符跃春
,
石南林
,
张德志
,
杨锐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纤维推出法测量了SiCf/Ti-6Al-4V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热压态碳涂层和未涂层纤维与基体的界面剪切强度分别为118.2 MPa和230 MPa,界面脱粘发生在碳涂层或纤维与界面反应层之间.500℃,600℃和800℃退火处理后,界面剪切强度均低于热压态的强度,随退火时间的增加,500℃处理后的界面剪切强度呈下降趋势,600℃和800℃处理后呈微弱上升趋势,而且800℃处理后,界面脱粘可发生在基体/界面反应层和碳涂层或纤维/界面反应产层2个界面.
关键词:
界面剪切强度
,
SiCf/Ti-6Al-4V复合材料
,
碳涂层
林海涛
,
石南林
,
孙超
,
宫骏
,
孙旭东
金属学报
分别采用高温氧化和真空电弧离子镀法在SiC纤维表面制备出C-Al2O3和SiO2-Al2O3复合涂层, 通过真空热压法制备出SiCf/Ni复合材料. 经过850—950℃, 150 h真空热处理后, 复合涂层很好地保护了纤维的完整性, 涂层中的Al2O3层与基体Ni界面结合良好, 有效地阻挡了SiCf/Ni界面处元素互扩散. C- Al2O3涂层的C层出现了扩散现象, 但涂层基本保持完整; SiO2-Al2O3涂层中SiO2层与纤维结合界面处萌生裂纹. C-Al2O3与SiO2-Al2O3复合涂层相比具有更好的阻挡界面处元素互扩散的作用.
关键词:
SiCf/Ni复合材料
,
null
,
null
李永锐
,
石南林
,
罗鲲
,
郭雪梅
材料导报
介绍了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其设计原则,综述了化学法合成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重点回顾了具有稳定胶体形式的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和磁性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探讨了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导电高分子
,
纳米复合材料
,
封装
,
胶体
,
磁性
毕敬
,
石南林
,
张永昌
,
郝云彦
,
苏国跃
,
夏非
材料研究学报
<正> SiC 颗粒增强A1基复合材料(SiC(P)/Al)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耐高温、耐摩擦、成本低廉和易于成型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希望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使用热挤压工艺进行了制备SiC(P)/Al 复合材料棒材的探索实验。增强组元和基体分别为平均粒度为14μm 的工业SiC 颗粒原料和粒度<43μm 的超声气体雾化的铝合金(LD_2)粉末。采用湿法混料以防止SiC 颗粒的偏析和Al 粉末的氧化。SiC 颗粒的体积比大约为20%左右。
关键词:
石南林
,
刘宝蕴
,
张彦英
,
宫骏
,
孙超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研究了聚苯胺在水中的抗菌作用及其相应机制。对用掺杂聚苯胺处理后污水的水质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其微生物指标可达到中水水质,但由于掺杂态聚苯胺在水中发生酸溶出效应,造成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值升高,形成对水的二次污染。当水中菌液浓度为3.0~102 CFU•mL-1时本征态聚苯胺的抗菌效果达99%,微生物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值,同时并不二次污染水体。碘蓝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表明,聚苯胺将水中的氧气氧化为活性氧而杀死细菌是聚苯胺在水中抗菌的另一个可能机制。
关键词:
聚苯胺
,
antibacterial
,
doping
,
active oxy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