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学
,
陈国栋
,
武利民
,
顾广新
,
游波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6.05.001
以四乙氧基硅烷(TEOS)作为主要前驱体,通过改变溶胶-凝胶工艺参数制得了结构和形态各异的丙烯酸酯聚氨酯/SiO2纳米复合涂层,利用TEM、SAXS等手段表征涂层的结构与形态,由洗刷前后涂层的失光率来表征耐刮伤性,详细探讨了纳米复合涂层耐刮伤性与SiO2相特征、有机无机相作用力及SiO2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丙烯酸酯聚氨酯涂层中引入纳米SiO2相后,耐刮伤性明显提高.有机相与SiO2相之间的作用力是影响涂层耐刮伤性的最重要因素,作用力越强,耐刮伤性越好.网络状纳米SiO2与颗粒状纳米SiO2相比,更有利于耐刮伤性的提高,且网络状纳米SiO2质量分数越大,耐刮伤性越佳,但SiO2相的致密度和尺寸对耐刮伤性影响较小.对于颗粒状胶体SiO2,在15~160 nm范围内,粒径对耐刮伤性没有明显影响;随着胶体SiO2粒子的质量分数增加,耐刮伤性先增大后减小.
关键词:
丙烯酸酯聚氨酯涂层
,
耐刮伤性
,
胶体二氧化硅
,
纳米复合涂层
,
失光率
安博
,
王六定
,
陈国栋
,
曹得财
,
丁富才
,
梁锦奎
功能材料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软件包,研究了(9,0)型碳纳米管(CNT)顶端掺杂B/N/Si等元素对其几何结构及电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原子对非掺杂区几何结构影响微弱;加电场后,各种掺杂CNT顶端局域态密度(LDOS)峰位向价带移动;B/N/Si掺杂不仅引起CNT费米能级(Ef)处LDOS增大,而且最低空轨道与最高占有轨道的差值(LUMO-HOMO)降低.由此可预期CNT顶端掺B/N/Si均有利于场致电子发射,且改善幅度依次增强.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掺杂
,
第一性原理
,
电子场发射
曹得财
,
王六定
,
陈国栋
,
安博
,
梁锦奎
,
丁富才
功能材料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5,5)碳纳米管(CNT)顶端硼(B)、氮(N)、硅(Si)等元素双掺杂体系的电子场发射性能.结果表明,在外电场下,各种双掺杂CNT帽端态密度(DOS)向价带移动.电子轨道分布变化显著,电荷分布明显局城化.根据电子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最高分子占据轨道(HOMO)/最低分子非占据轨道(LUMO)分布等计算结果可预期Si双掺杂后更有利于场致电子发射.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双掺杂
,
场发射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施易军
,
陈国栋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05.010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CUHSBS),通过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速率与回火参数,贝氏体铁素体(BF)含碳量增加、组织细化、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高稳定性、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利用AFM、SEM等分析并测试了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与晶粒尺寸,结果表明,板条束内含有若干大致平行的BF板条,而每一板条由许多切变单元组成;切变单元进一步又分成大量超细亚结构,其直径约为18nm.如此细化的显微组织确保了贝氏体钢在超高强度条件下,冲击吸收能成倍提高.
关键词:
贝氏体板条束
,
铁素体板条
,
切变单元
,
超细亚结构
,
残余奥氏体膜
高宽
,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施易军
,
陈国栋
金属学报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UHSBS),通过审慎地使用硅、锰、镍等合金元素并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强韧性结合良好,又冲击能(AKV ≥185 J)与同强度(>1500 MPa)的高级马氏体钢23MnNiCrMo相比提高三倍以上。强度与韧性增强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细化、贝氏体铁素体(BF)中含碳量增加、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较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证实:钢中不存在损伤韧性的块状AR区。不仅亚单元被超细化,而且超细亚晶粒的平均尺寸小于20 nm以及部分切变单元的平均厚度仅约1.6 nm。所有这些都是影响钢的强度、AR稳定性和AKV的主要原因。此外,对强度与韧性改善的物理机制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贝氏体束
,
bainitic laths
,
sub-units
,
refined micro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