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2)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17)F+p厚靶实验对~(18)Ne共振态性质的研究

胡钧 , 何建军 , 许世伟 , 陈志强 , 张雪荧 , 王建松 , 于祥庆 , 苏俊 , 李二涛 , 王宏伟 , 田文栋 , 李龙 , 张立勇 , 杨彦云 , 马朋 , 章学恒 , 胡正国 , 郭忠言 , 徐星 , 袁小华 , 鲁皖 , 余玉洪 , 臧永东 , 唐述文 , 叶瑞平 , 陈金达 , 金仕纶 , 杜成名 , 王世陶 , 马军兵 , 刘龙祥 , 白真 , 雷祥国 , 孙志宇 , 李湘庆 , 张玉虎 , 周小红 , 徐瑚珊

原子核物理评论

实验通过17F+p共振弹性散射研究了复合核18 Ne激发态中与天体核反应14 O(#,p)17F相关的共振态性质。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对弹核碎裂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束17F进行了分离和提纯。经过降能后,能量为4.22 AMeV的17F束流轰击在T2终端的厚氢靶(CH2)n上。两套(E-ESi探测器望远镜放置在两个不同的探测角度θlab≈2.3°和14°上,对反冲质子的角度和能量进行了测量。实验观测到了复合核18 Ne的几条质子共振能级。通过R-Matrix理论程序对激发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共振态的能量、自旋、宇称和衰变宽度等共振参数。

关键词: 共振态 , 厚靶方法 , 放射性核束 , R-Matrix拟合

硅探测器的数字化脉冲形状甄别

李朋杰 , 李智焕 , 陈志强 , 吴鸿毅 , 田正阳 , 蒋伟 , 李晶 , 冯骏 , 臧宏亮 , 刘强 , 牛晨阳 , 杨彪 , 陶龙春 , 张允 , 孙晓慧 , 王翔 , 刘洋 , 李奇特 , 楼建玲 , 李湘庆 , 华辉 , 江栋兴 , 叶沿林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4.02.177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分辨的要求.同时对该方法粒子鉴别的特征和能量阈值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粒子背面入射硅探测器的所得的阈值低于正面入射的情况.例如对于氖周围的同位素,背面入射情况的阈值约为100 MeV,为正面入射情况下鉴别阈值的二分之一,相当与?E-E方法中?E探测器厚度约为60μm情况下的阈值.最后定性讨论了硅探测器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和沟道效应对粒子鉴别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硅探测器 , 脉冲形状甄别 , 上升时间 , 数字化方法 , 能量阈值 , 电阻率不均匀性 , 沟道效应

晕核6He(25 MeV/u)的单、双中子转移截面测量

叶沿林 , 庞丹阳 , 葛愉成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艾颖 , 张高龙 , 王佳 , 陈志强 , 胡青元 , A.Ozawa , Y.Yamaguchi , C.Wu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1

实验测量了25 MeV/u 的6He+9Be反应中的单、双中子转移微分截面.利用反应耦合道模型初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计算大体重现截面值.转移反应对末态有相当的选择性, 并且双中子转移截面主要来自到基态的一步过程.后角度截面的上升可能与连续态的耦合有关.

关键词: 晕核 , 转移反应 , 反应耦合道模型

RIBLL传输效率研究

章学恒 , 孙志宇 , 王猛 , 陈志强 , 胡正国 , 王建松 , 毛瑞士 , 张雪荧 , 赵铁成 , 李琛 , 徐瑚珊 , 肖国青 , 袁小华 , 徐志国 , 陈若富 , 郭忠言 , 王玥 , 黄天衡 , 张宏斌

原子核物理评论

利用实验测量和Monte Carlo模拟的方法,研究了RIBLL的传输效率.分析了影响传输效率的主要因素,发现碎片的动量分布形式对传输效率的模拟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另外通过比较,发现大部分碎片传输效率的模拟结果稍大于实验测量结果,两者最大相差约几十倍,这可以帮助估算次级束流强度,指导实验设计.

关键词: RIBLL , 传输效率 , MoCADl , LISE++

质子滴线区新核素25P的鉴别

肖国青 , 詹文龙 , 郭忠言 , 孙志宇 , 李家兴 , 王金川 , 王全进 , 孟祥伟 , 江山红 , 宁振江 , 王猛 , 陈志强 , 王建丰 , 王建松 , 田文栋 , 王武生 , 毛瑞士 , 靳根明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0.04.017

在兰州放射性束流装置RIBLL上,利用磁刚度Bρ、飞行时间tTOF和多重望远镜ΔE-E联合探测方法测量了89MeV/u36Ar轰击Be靶产生的P同位素碎片的同位素分布,并与EPAX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在质子滴线区首次鉴别出了新核素25P.

关键词: 新核素 , P同位素分布 , 质子滴线

RIBLL终端LASCAR闪烁体阵列探测器研制进展

王金川 , 肖国青 , 郭忠言 , 詹文龙 , 徐治国 , 祁辉荣 , 陈志强 , 武丽杰 , 丁先利 , 徐瑚珊 , 孙志宇 , 李加兴 , 李琛 , 高辉 , 张力 , 王猛 , 胡正国 , 陈立新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26

介绍了 RIBLL终端LASCAR闪烁体阵列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描述了为满足放射性核束实验的要求而对阵列所作的重要改进.给出了LASCAR构型优化改造的工作设想和实施步骤.

关键词: 闪烁体阵列探测器 , 中子和带电粒子鉴别 , 性能测试 , PMT阵列高压控制技术

晕核6He(25 MeV/u)在9Be上的弹性散射研究

庞丹阳 , 叶沿林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陈志强 , 胡青元 , 张高龙 , 王佳 , A.Ozawa , Y.Yamaguchi , C.Wu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3

分析了北京大学核物理实验小组在日本RIKEN实验室完成的25 MeV/u 6He和9Be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得到了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利用双折叠模型, 并通过拟合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得到了此弹靶体系在此能量下的弹性散射光学势.

关键词: 中子晕核 , 弹性散射 , 双折叠模型 , 光学模型 , 微分截面角分布

晕核6He(25 MeV/u)在9Be上的破裂反应

王佳 , 叶沿林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张高龙 , 庞丹阳 , 吴翠娥 , 陈志强 , 胡青元 , A.Ozawa , Y.Yamaguchi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2

25 MeV/u 6He+9Be反应的实验中利用多个探测器望远镜对反应产物进行了测量, 对实验中各个角度测量到的4He进行观察, 将其中两个有高能峰成分的探测器划分成三部分, 得到不同角度4He的单举能谱和破裂产生4He的微分截面.

关键词: 中子晕核 , 破碎反应 , 微分截面 , 6He

27,28P+28Si总反应截面增强及可能相关的机制

刘祖华 , 阮明 , 赵跃林 , 张焕乔 , 杨峰 , 马中玉 , 林承键 , 陈宝秋 , 吴岳伟 , 詹文龙 , 郭忠言 , 肖国青 , 徐瑚珊 , 孙志宇 , 李加兴 , 陈志强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4.002

测量了27, 28P和相应同中子异位素在28Si靶上的中能反应截面. 测得N=12和13同中子异位素的反应截面在Z=15处突然增大. 对Z≤14同中子异位素和28P的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用改进的光学极限近似的Glauber理论很好地描述. 28P的反应截面能够用扩大核芯以改进的Glauber理论来解释. 但是, 用改进光学极限和少体近似的Glauber理论却低估了27P的实验数据. 理论分析表明, 扩大的核芯加质子晕可能是响应27P+28Si反应截面增强的机制.

关键词: 反应截面 , Glauber理论 , 质子晕 , 扩大的核芯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6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