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
张敬波
,
魏刚
,
孙丽娜
,
林原
,
付国柱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4.06.514
本文采用一步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导电玻璃上先后沉积了ZnO/染料复合薄膜以及CuSCN薄层,实现仅以电沉积法制备结构为ZnO/染料/CuSCN的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0.1%.在电沉积CuSCN前,脱附电沉积制备的ZnO/染料复合薄膜中的染料以形成多孔ZnO薄膜,然后通过染料再吸附得到染料敏化ZnO纳晶多孔薄膜.在电沉积过程中,ZnO和CuSCN的晶体尺寸、晶体取向和膜层形貌都可以进行比较精准的控制.探讨了影响沉积薄膜形貌和光电转换效率的因素,如旋转圆盘电极的旋转速度、电沉积温度以及染料敏化剂的选择.本文报道的低温电沉积制备全固态太阳能电池的方法为制备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电化学沉积
,
ZnO/染料/CuSCN
,
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光电转换效率
赵曦
,
魏刚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采用旋转挂片法、极化曲线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原子力显微镜法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有机膦酸和Zn盐为主要成分的预膜剂在碳钢表面形成的缓蚀保护膜进行了综合表征。结果表明有机膦和Zn盐成膜剂能够在碳钢表面形成致密保护膜,对腐蚀的阴极过程都具有抑制作用;膜结构为磷酸盐螯合物颗粒的致密沉积, 主要成分(mol%)为55%O、16%Ca、14P、5%Zn、7%C和2%Fe。
关键词:
磷系缓蚀剂
,
film structure
,
pre-filming agent
张健
,
王华
,
魏永刚
,
李孔斋
,
陈高明
,
魏刚
材料导报
选择活性炭(AC)或分子筛(HZSM-5)为吸附剂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Cu(I)/AC(HZSM)吸附剂.利用比表面积(BET)及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表征手段.结合固定床评价了装置,研究了载体类型、预处理方法以及还原温度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活性炭为载体时吸附性能优于分子筛为载体时的吸附性能;水洗处理降低了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吸附剂原位活化还原温度过低不利于Cu2+→Cu+的还原,350℃时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最好.
关键词:
活性炭
,
分子筛
,
变压吸附
,
CO
,
还原温度
陈高明
,
王华
,
高文桂
,
张健
,
魏刚
材料导报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Ce)/n(Zr)时的CuO-CeO2-ZrO2甲醇合成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BET)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将甲醇合成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按照一定质量比进行机械混合,CO2加氢直接合成DME双功能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温度250℃、压力3MPa、H2/CO2=3/1以及空速1800h-1的条件下,对双功能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当n(Ce)/n(Zr)=1/1时,CO2转化率最高;当n(Ce)/n(Zr)-1/3时,DME的选择性最好,Ce的加入并未有效降低CO的含量.
关键词:
二氧化碳
,
加氢
,
二甲醚
,
CuO-CeO2一ZrO2催化剂
龙盛如
,
黄锐
,
杨杰
,
魏刚
,
袁绍彦
,
宋波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5053.2004.02.008
通过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对不同配比的纳米CaCO3/P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在CaCO3含量为0%,3%,5%,10%,20%,40%,290℃下观察流变行为.结果表明,纳米CaCO3在含量低于20%时,体系的粘度没有明显变化,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呈假塑性流体,符合幂律模型.
关键词:
纳米CaCO3
,
PPS
,
共混物
,
流变性能
万淼
,
魏刚
,
袁红
,
洪汉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本文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并利用离子自组装多层技术在玻璃基底上沉积了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复合纳米金膜,研究了颗粒尺寸和成膜厚度对复合金膜光学性质的影响.不同比例的柠檬酸钠与氯金酸产生的金纳米颗粒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随着金颗粒直径增大而红移展宽.适量比例的柠檬酸钠与氯金酸能够产生平均直径为14±1.2nm且尺寸分布均匀的金纳米球;其溶液在518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不同大小的金纳米颗粒形成的薄膜的紫外-可见光谱形状不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的位置随着颗粒直径的减小而向短波方向迁移.薄膜的沉积层数越多,薄膜表面的颗粒分布越均匀,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峰的峰值变化也将减小.本工作证实了利用离子自组装多层技术能够快速、简易、低成本地在玻璃基底上沉积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复合纳米金膜.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
离子自组装多层技术
,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复合纳米金膜
,
光学性质
魏刚
,
彭娅
,
龙盛如
,
黄锐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5053.2006.06.017
研究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弹性体(POE-g-MAH)和热塑性树脂(PC)协同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脆韧转变,借助扫描电镜(SEM)观察分析增韧体系的相形态和断口形貌,并对增韧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添加PC后,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在较低POE-g-MAH含量下发生.当PBT与PC质量配比为50/50时,共混物在POE-g-MAH含量为10%时获得超高韧性,达到78kJ/m2,同时拉伸强度达到52.5MPa.SEM分析认为,PC含量较高时,呈现极不规则的近似条状或片状的分散相结构,以及柔性界面层的存在是共混体系在较低弹性体含量下出现脆韧转变而获得高强韧性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
POE-g-MAH
,
聚碳酸酯
,
脆韧转变
,
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