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检索条件:作者=黄思玉  

  • 论文(11)

多元稀土掺杂锂锰氧正极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蒙冕武 , 计晓梅 , 刘庆业 , 胡长华 , 黄思玉 , 黄颖 , 赵永明 , 廖钦洪 , 康彩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池性能测试系统研究了多元稀土掺杂锂锰氧正极材料的相结构、形貌,并对其活化性能、循环稳定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Pechini法合成多元稀土掺杂LiMn_2O_4样品时,只有将掺杂元素的含量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合成的LiMn_2O_4、...

关键词: 锂锰氧正极材料 , 稀土 , 结构 , 电化学性能

甘蔗叶活化时的热解历程及其活性炭的研制?

齐丛亮 , 蒙冕武 , 洪威 , 刘庆业 , 周振明 , 陈朝述 , 黄思玉 , 康彩艳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18.005

采用热重分析仪(TG-DTG)分析了 NH4 H2 PO4活化甘蔗叶时的热解历程和活化反应机理,研究了活化剂浓度、液料比、浸泡时间、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等工艺因素对甘蔗叶活性炭样品得率、碘吸附值的影响,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甘蔗叶及其活性炭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甘蔗叶制备活性炭的反应为4...

关键词: 甘蔗叶 , 活性炭 , 热解历程 , 机理

贮氢电池的活化工艺研究

刘庆业 , 蒙冕武 , 黄思玉 , 邓希敏 , 刘明登

金属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5-8192.2001.05.005

研究了贮氢电池活化工艺与电池初始容量、充放电比率、电池极化、循环寿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设计贮氢合金时适当添加预防裂纹形成和裂纹扩展的合金元素,有利于提高贮氢电池的活化性能.采用适当的活化工艺可以使贮氢电池达到最佳的充放电效率.本研究的最佳活化工艺:活化充电电流为Ic=0.4C5A,活化时间为3...

关键词: 贮氢电池 , 活化 , 工艺 , 循环寿命

磷酸活化甘蔗叶制备活性炭的工艺研究

艾浩 , 蒙冕武 , 刘庆业 , 魏跃林 , 康彩艳 , 黄思玉

材料导报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活化剂、添加剂、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因素对磷酸活化甘蔗叶制备活性炭的得率、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并利用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磷酸活化甘蔗叶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为:将甘蔗叶浸泡于6%添加剂1及1%添加剂2、体积浓度为35%的磷酸溶液中,浸泡12 h后,在673 K...

关键词: 甘蔗叶 , 活性炭 , 磷酸活化 , 吸附性能

锡铈合金电镀工艺的改进

黄思玉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1999.02.018

在酸性电镀锡铈合金溶液中,分析了稀土金属铈添加剂的氧化物对电镀工艺的影响,讨论了使用双氧水预先处理硫酸高铈使它化学还原成不具氧化性的硫酸铈或直接使用硫酸铈代替硫酸高铈的工艺改进方法.

关键词: 锡铈合金 , 工艺 , 改进

在CrO3溶液中纯铜表面透明氧化膜的形成与结构分析

黄思玉

腐蚀学报(英文)

研究了铜在铬酸体系中的防变色表面处理,发现在铬 酸溶液或铬酸溶液中加入硅酸胶体,以恒电位的阴极极化处理,纯铜表面形成透明氧化物层,并具有很好的抗硝酸氧化腐蚀作用.分析膜主要成分是xCr2O3·ySiO2·zCu.

关键词: , oxide film , chromic acid

纳米多孔金电极的电化学催化性能研究

黄思玉 , 陈颖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对纳米多孔金电极的电化学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在1 mol/L LiPF6非水溶液中室温下采用电化学合金化/去合金化方法制备了纳米多孔金电极,然后使用循环伏安方法和计时电流方法研究了电极对乙醇的电化学催化活性.研究显示,在0.5 mol/L KOH+ 1.0 mol/LCH3CH2OH溶液中,制备的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金 , 电催化活性 , 氧化 , 乙醇 , 燃料电池

在CrO3溶液中纯铜表面透明氧化膜的形成与结构分析

黄思玉

腐蚀学报(英文) doi:10.3969/j.issn.1002-6495.2004.03.004

研究了铜在铬酸体系中的防变色表面处理,发现在铬酸溶液或铬酸溶液中加入硅酸胶体,以恒电位的阴极极化处理,纯铜表面形成透明氧化物层,并具有很好的抗硝酸氧化腐蚀作用.分析膜主要成分是xCr2O3·ySiO2·zCu.

关键词: , 氧化膜 , 铬酸

金纳米粒子共振散射与共振吸收的关系

潘宏程 , 蒋治良 , 袁伟恩 , 黄思玉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5.03.012

采用共振散射光谱和透射电镜研究了金纳米粒子. 结果表明,粒径为10 nm、Au的质量浓度为0~35.4×10-6 g/mL的金纳米粒子溶液在525 nm处分别产生1个共振吸收峰和1个共振散射峰. 粒径为50 nm、Au的质量浓度为0~17.7×10-6 g/mL的金纳米粒子溶液在530 nm处分别产...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 共振散射 , 共振吸收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