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善仪
,
童保云
,
于芹
,
徐洪耀
,
王东
,
邵宗书
,
蒋民华
功能材料
使用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和N,N-二甲基吡啶(DMAP)催化合成了非线性生色化合物2-炔丙基4-[4-N,N-二乙基苯偶氮基]苯甲酸酯(PBAB).与酸催化等法进行比较,DCC/DMAP催化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的优点.用紫外、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其光限幅性能,在低入射激光光强时,透射光强度随入射光强度增加而增加;当入射光强度达151.4GW/cm2透射光强开始偏离线性,呈现非线性光限幅效应.对其限幅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产物对1064nm波长激光的限幅机制主要是双光子吸收机制.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
,
乙炔
,
光限幅
,
双光子
,
偶氮苯
王茹
,
王世华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3.04.005
用FTIR、DSC及SEM对Cu+和Cu2+的催化氧化乙炔化物缩聚合成线型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2+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用一步合成法(乙炔直接氧化缩聚法)得到α(共轭三键)及β(累积双键)线型碳的混合物;两步合成法(由乙炔合成乙炔铜,再由乙炔铜合成线型碳)可分别得到α或β线型碳:在硬碱离子如Cl-存在下得到β线型碳,而在软碱离子如CN-等的存在下得到α线型碳,根据软硬酸碱原理对Cu+和Cu2+的催化氧化乙炔化物缩聚合成线型碳提出可能的机理.DSC研究表明,250℃时,β线型碳可转变为α线型碳.SEM研究表明两步法合成的线型碳为纳米粉末.
关键词:
线型碳
,
乙炔
,
缩聚
,
配位催化
,
机理
周桂林
,
王普光
,
蒋宗轩
,
应品良
,
李灿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0)60155-6
通过高温还原法制得磷化钼(MoP)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和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其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结果表明,在650℃经H2还原制得的催化剂中形成了大量的低价态物种MoP,但仍含有大量的高价态Mo和P物种,该催化剂具有加氢活性中心和缺电子中心双重功能,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乙炔转化率超过99%时,乙烯选择性仍能保持在73%以上.
关键词:
磷化钼
,
乙炔
,
选择性加氢
,
乙烯
夏先波
,
黄维刚
,
沈小小
,
涂铭旌
钢铁钒钛
doi:10.3969/j.issn.1004-7638.2005.04.005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纳米TiO2负载钯催化剂,以乙炔选择催化加氢制备乙烯为反应模型考察了稀土元素La、空速对纳米Pd/TiO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与纳米SiO2为载体的Pd-La/SiO2催化剂的性能做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纳米Pd/TiO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性能稳定性, La的加入显著提高了乙烯的选择性、增幅达40%左右.与Pd-La/SiO2催化剂相比,Pd-La/TiO2催化剂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关键词:
纳米TiO2
,
稀土助剂
,
钯催化剂
,
乙炔
,
乙烯
杨子芹
,
沈曾民
,
陈晓红
,
查旭峰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0.02.007
用Co催化剂催化热分解乙炔制备碳纳米管,考察了工艺参数对碳纳米管收率及其微观结构的影响,得到了较好的工艺流程,同时运用TEM、HRTEM及拉曼光谱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生长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催化热分解
,
乙炔
,
工艺参数
,
生长机理
马爱增
催化学报
采用ICP,XRD,DSC,BET,SEM和TEM等技术对负载型Ni-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这类催化剂对乙烯中微量乙炔的选择加氢性能.结果表明,在负载型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中,Ni-B以超细微粒的形式分散在载体上,但在不同载体上的分散度不同.通过载体的引入,提高了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阻止了超细Ni-B的聚集.负载型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对乙烯中微量乙炔的选择加氢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
乙炔
,
选择加氢
,
乙烯
,
非晶态
,
镍硼合金
于青
,
王新平
,
陈静
,
贾翠英
催化学报
在有微量水存在下研究了乙炔在HZSM-5和NaZSM-5上的吸附和脱附. 在80 ℃下, NaZSM-5上乙炔的饱和吸附量约为HZSM-5上的5倍,但在200 ℃以上时吸附的乙炔只有少量可存留于NaZSM-5表面. 这与乙炔在HZSM-5上的较强吸附显著不同. 依据FT-IR对乙炔吸附态的测定,研究了乙炔在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机制及吸附态性质. 乙炔与HZSM-5中B酸中心上的水作用形成乙烯醇,后者在升温时变为碳正离子结合在分子筛的 Al - O- - Si 上构成强吸附物种. 在NaZSM-5上,乙炔只通过与Na+位上的水作用形成乙烯醇,后者与沸石孔道中的阳离子以静电结合构成弱吸附物种. 与HZSM-5的情况不同, NaZSM-5上的吸附物种在升温过程中被活化前即分解成乙炔脱附.
关键词:
乙炔
,
ZSM-5分子筛
,
吸附
,
机理
,
吸附态
李欢
,
陈光需
,
Paul N.Duchesne
,
张鹏
,
代燕
,
杨华艳
,
吴炳辉
,
刘圣洁
,
许潮发
,
郑南峰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5)60930-5
负载型的金属催化剂虽然分离方便,但在反应活性、选择性以及催化剂的结构表征方面均明显不如相应的均相催化剂。将均相催化剂通过不同的化学键固载于高比表面积载体是实现均相催化剂多相化的重要途径,这样可使催化剂兼具均相和多相催化剂的优势。然而要将均相催化剂锚定于特定载体上,通常涉及较为复杂的合成反应,对载体也有严格的要求。因而该法仅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难以实现规模生产。因此,提供一种简便有效地制备兼具均相和多相催化剂优势的催化剂合成方法非常必要。本文报道一种简便的制备聚乙炔纳米颗粒负载Pd(II)催化剂(NP-Pd(II))的方法,所制催化剂在水相中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活性,同时具有便于分离、容易放大制备的特点。在室温下,将乙炔气通入PdCl42-的水溶液中迅速变得浑浊,静置后容器底部有棕色沉淀,同时溶液变为无色透明。固体产物使用水、乙醇等溶剂进行洗涤;干燥之后收集既得聚乙炔纳米颗粒负载的Pd(II)催化剂NP-Pd(II)。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IR)及拉曼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X射线吸收光谱(EXAFS)等手段对NP-Pd(II)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显示,在NP-Pd(II)中Pd并非以Pd纳米颗粒形式存在; XRD中没有未Pd纳米晶的特征衍射峰。 IR等表征证明乙炔在Pd的催化作用下发生聚合作用,生成了聚乙炔。 EXAFS结果表明, Pd分别和氯原子以及C=C双键进行配位;同时,没有观察到Pd–Pd键的生成,进一步证明了Pd未被还原为Pd纳米颗粒。 XPS也印证了Pd(II)的价态。形貌上, NP-Pd(II)为直径2–3nm的颗粒,其中的Pd原子均匀分散于聚乙炔纳米颗粒上,使其在反应过程中能够充分地与底物接触,从而在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活性。更重要的是,由于“憎水效应”, NP-Pd(II)在溶液中以微米级的聚集体形式存在,因而反应后通过离心或者静置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因此,在NP-Pd(II)催化剂中,每个Pd原子都是潜在的活性中心,这与典型的均相催化剂相似;同时,其独特的形貌使其具备了多相催化剂便于分离的特点。因此, NP-Pd(II)是一种兼具均相和多相催化剂优点的催化剂且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极为简便。乙炔是常用的工业气体,溶剂采用水,制备在室温下即可完成,我们也成功地制备出克级规模的高活性、稳定性的NP-Pd(II)催化剂。
关键词:
Suzuki偶联
,
乙炔
,
钯配合物
,
水性反应
陈慕华
,
储伟
,
张雄伟
催化学报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制备了α-Al2O3(MgO修饰)负载钯催化剂,以乙炔选择加氢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制备方法、钯含量、助剂种类及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及乙烯选择性高、操作简便和工艺流程短等优点,在50 ℃下反应时乙炔转化率可达100%,乙烯选择性可达71.3%,而且在反应20 h后催化剂样品仍保持有高活性. CeO2助剂的加入能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
钯系催化剂
,
助剂
,
射频等离子体
,
乙炔
,
选择加氢
,
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