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昌
,
计云萍
,
段宝玉
,
任慧平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马氏体亚结构及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应用35CrMo等材料,淬火为马氏体组织,采用JEM-2100电镜观察马氏体形貌和亚结构,发现35CrMo钢马氏体为板条状,亚结构除了高密度缠结位错外,还有高密度层错.结合2Cr13、Fe-15 Ni-0.6C合金试样的浮凸试验,应用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表面马氏体浮雕形貌,测定浮凸的微细尺寸.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分析位错、层错形成机制.发现浮凸效应中没有出现位错滑移迹象,认为切变模型不能解释高密度位错和层错的形成.最后应用马氏体相变新机制分析了高密度缠结位错、精细层错的形成.
关键词:
板条状马氏体
,
切变
,
表面浮凸
,
位错
,
层错
刘宗昌
,
王海燕
,
任慧平
,
李文学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01.012
应用试验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贝氏体铁素体的晶核尺度及其形成机理.认为过冷奥氏体中,存在并且能够形成贫碳区.依靠成分涨落、结构涨落和能量涨落,及其非线性的正反馈作用使奥氏体点阵瓦解,建构α核坯,铁原子和替换原子以热激活跃迁方式转入α核坯中,以界面过程控制方式成长为贝氏体铁素体晶核.从贝氏体亚单元和精细孪晶的实测尺寸推测晶核的尺度为在长度和宽度上应当小于1nm,有几个原子层厚,呈片状.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
,
形核
,
扩散
,
切变
,
奥氏体
刘宗昌
,
计云萍
,
任慧平
,
袁长军
,
段宝玉
材料热处理学报
贝氏体铁索体在晶界形核的新观察验证了形核的一般规律.依据试验观察,理论计算得贝氏体临界晶核尺寸和形核功为:a*=16.7 nm;b*=25 nm,△G*=270 J·mol-1,此值合理.奥氏体中贫碳区的存在是普遍事实,试验也测得贝氏体相变孕育期内形成了贫碳区;不能将Spinodal分解与奥氏体中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混为一谈.涨落是相变的契机,在孕育期内奥氏体中必由于涨落而形成贫碳区.阐述了非协同热激活跃迁形核机制.大量TTT图分析和实测均表明贝氏体铁索体形核-长大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
,
晶界形核
,
扩散
,
切变
,
热激活跃迁
赵四新
,
王巍
,
毛大立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6.04.001
最近支持扩散或切变机制的学派都提供了很多实验观察的事实和理论计算的结果.目前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争论的重点在于:碳原子和合金元素原子在贝氏体相变时的行为,贝氏体的形核理论和整体动力学,贝氏体相变造成的表面浮凸及贝氏体相变晶体学等.对最近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外界条件(应力、磁场)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总结分析后发现,钢中贝氏体相变机制可能与钢的成分和相变温度相关而非单一的相变机制.日后需对贝氏体相变与钢的成分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而并不是仅限于论证贝氏体是由单纯的扩散还是切变机制形成.
关键词:
贝氏体相变
,
切变
,
扩散
谢朝阳
,
康沫狂
材料研究学报
用Fe-C 合金的规则间隙溶体模型在新的贝氏体转变模式的基础上对Fe-C 合金贝氏体转变初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新的模式中,贝氏体铁素体以非平衡但不完全过饱和的碳量经由切变机制形成,碳的再分配先于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结果表明,在完善奥氏体中形成一定尺寸的贫碳区,其引起的能量升高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垒有相同的数量级;在借助于体系的内部缺陷以及非平衡体系结构驰豫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过程;在贝氏体铁素体碳量为非平衡但不完全过饱和的情况下,贝氏体转变的驱动力足以推动切变相变。
关键词:
贝氏体相变
,
thermodynamics
,
carbon partitioning
,
driving force
,
shear
杨延清
,
刘东慧
,
康沫狂
,
孙原
金属学报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对β黄铜贝氏体片生长进行了高温原位动态研究,并运用体扩散控制生长的Trivedi模型及Zener—Hillert模型分别对贝氏体片的伸长和加厚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贝氏体片的初期生长尖端即存在层错亚结构和切变应力场,贝氏体片的实际伸长速率不符合Trivedi模型,加厚仅在宏观上表现为受体扩散所控制,其实质仍为一切变过程。
关键词:
β黄铜
,
bainite
,
growth kinetics
,
shear
,
volume dif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