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志
,
唐飞来
钢铁
回顾了我国球式热风炉的起源及所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论述了球式热风炉的顶燃式、体积小、容易获得高风温、省投资、节能等特征和优越性.详细介绍了球式热风炉球床和炉体结构的设计方法与有关参数的选择以及燃烧器的配置原则.指出了在大型球式热风炉的设计过程中,应重点采纳的技术措施有:多炉组并联运行,两段式球床结构,空、煤气双预热,供热能力与燃烧空间的合理搭配,与布袋除尘器同时使用等.
关键词:
球式热风炉
,
历史
,
设计
,
展望
张永俐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11.02.017
云南是国内采金较早的地区之一,又曾是我国黄金的主要产地之一.历史上滇金曾一度辉煌:其开采至迟始于战国时期(475 B.C.~221B.C.);古代滇金的生产方法,历经千余年而沿袭至近代;元代中后期其金课额领先于其他产金诸省.近代由于生产方法和经营方式落后,云南黄金业落后于全国黄金业的发展.由于黄金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云南有丰富的黄金资源,当代滇金的发展前景广阔.文章论述了历史上滇金的生产状况,当代滇金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开发滇金的思考.
关键词:
滇金
,
历史
,
现状
,
开发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4.002
1912年Laue等发明X射线衍射,接着Bragg父子就把它应用到金属及一些简单无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到了二十年代,金相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如β-Fe不存在(1922),有序固溶体(1923),单晶体的滑移系统(1922-1925),织构(1925),电子化合物(1926),马氏体的四方度(1926),等等.进入三十年代,略微复杂一些的晶体结构问题也列入研究日程,如间隙化合物(1930),取向关系(1930),G.P.区(1939),等等.到了四十年代,不但已经开始用富里叶分析研究金属冷加工产生的晶粒碎化及晶格畸变(1948),并已出现"金属的结构"(C.S.Barrett,1943)、"X射线金相学"(A.Taylor,1945)等专著.
关键词:
金相
,
历史
,
X射线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3.001
Faraday进入皇家学院(Royal Institutio n)后,在1820-1822年间从事包括铜、镍、铬及贵金属在内的合金钢研究,尽管未发展出有实际用途的钢种,也可算是合金钢研究的先驱.1856年转炉炼钢法出现后,钢产量猛增,Mu sh et高碳高钨自淬火刀具钢应运而生(1868),逐渐发展成18\|4\|1高速钢(1906).Hadfield在 1882年研制出高碳高锰奥氏体耐磨钢,成分至今未变.他还研制出硅钢片,并在1903年制出第一台铁损小的变压器.Brearley在1913年研制出低碳高铬(1Cr13)马氏体不锈钢,在这之后,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才问世.本世纪初汽车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合金结构钢的发展(合金钢牌号前面冠以SAE就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缩写),而两次世界大战都伴随有合金钢的产量及品种的大发展.
关键词:
金相
,
历史
,
合金钢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0.04.001
Widmanstatten在19世纪初用硝酸水溶液腐刻铁陨石切片,观察到片状Fe-Ni奥氏体的规则分布(魏氏组织),予告金相学即将诞生。Sorby在1863年用反射式显微镜观察抛光腐刻的钢铁试样,不但看到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的片状组织,还对钢的淬火和回火作了初步探讨,金相学已基本形成。到19-20世纪之交,Martens(马氏)和Osmond对金相学的发展和金相检验在厂矿中的推广做了重要贡献,同时Roberts-Austen(奥氏)和Roogzeboom初步绘制出Fe-C平衡图,为金相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金相学已逐步发展成金属学、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学。
关键词:
金相学
,
历史
,
早期史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2.001
1868年Чернов首先指出钢的淬火温度应在临界点a以上,相当于Osmond后来给出的Ac1或Ac3.Roberts-Austen(即奥氏)在1896年绘制出Fe-C临界点图,接着又在1897年给出第一个Fe-C平衡图,其中有碳在γ-Fe中的单相区(后来Howe称之为奥氏体).两年后他又给出第二个Fe-C平衡图,根据相律,包晶、共晶、共析三相反应都发生在一固定温度.一年后(1900),BakhuisRoozeboom引入Fe3C并根据相律绘出Fe-Fe3C亚稳平衡图,与现今使用的Fe-C平衡图基本相同.
关键词:
金相
,
历史
,
Fe-C平衡图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1.002
自从Osmond在1885年首次提出β-Fe以为,直到1922年Westgren和Phragmén用高温X射线衍射证明β-Fe与α-Fe有相同的体心立方结构为止,在很长时间内,冶金学家一直为钢为什么在淬火后变硬而争论不休。同素异构派(Allotropist)认为是α-Fe→β-Fe相变的结果,而碳派(Carbonist)认为是C的作用,各执一词。尽管β-Fe的存在被否定了,同素异构相变(γ-Fe→α′-Fe)还是存在的,它与四方畸变的α′-Fe中固溶C都是钢在淬火后变硬的必要条件。这场长达四十年的激烈争论不但阐明了钢的淬火原理,对钢的结构与性能的深入了解也是有益的。
关键词:
金相学
,
历史
,
β-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