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宁
,
王兴
,
常炜
,
路民旭
腐蚀与防护
利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分别研究了5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苯并咪唑(BIM),2-丙基苯并咪唑(2-PBIM),2-戊基苯并咪唑(2-ABIM),2-己基苯并咪唑(2-HBIM)以及2-对氯苄基苯并咪唑(2-C1-BBIM)在铁表面的吸附行为。同时利用腐蚀失重法、极化曲线等方法测试缓蚀效率。结果表明,计算得出的5种缓蚀剂吸附能大小排序为:BIM%2-PBIM%2-ABIM%2-HBIM%2-C1-BBIM,与失重法得出的缓蚀效率排序-致。径向分布函数分析表明,5种缓蚀剂都能与铁表面形成化学吸附。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
苯并咪唑
,
铁
,
表面吸附
,
缓蚀机理
,
吸附能
,
径向分布函数
涂学炎
,
王登武
,
陈秀敏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4.03.00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对Run簇(n=2~7)与氧相互作用的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及吸附能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对氧原子及氧分子在Run金属簇上的吸附研究表明:电荷主要是从Ru的5s、4d轨道向O的2p轨道迁移,并使得金属-金属之间的键减弱.比较特殊的是当氧分子在桥位吸附时,Ru与吸附的O2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由于Ru金属轨道的电子向O2的反键πg轨道转移,导致Ru-O之间的键的生成以及O-O之间的键发生断裂.同时,作者也观察到Ru-Ru之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形成具有原子活性的自由Ru原子,这可以部分解释一旦氧化物种形成,经过一诱导期后,氧化反应会加速进行的实验事实.
关键词:
无机化学
,
氧
,
钌金属簇
,
密度泛函理论
,
布居分析
,
吸附能
倪丹
,
周丹红
,
张佳
催化学报
应用ONIOM计算方法研究了MCM-22分子筛超笼12元环上存在两个酸性位时的酸强度及其与骨架铝之间距离的关系,并研究了乙烯和苯分子吸附的规律.计算采用52T簇模型和B3LYP/6-31G* */MNDO方法.结果表明,存在两个酸性位且两个骨架铝之间间隔1个骨架硅时,酸强度比孤立的酸性位明显降低;当间隔的硅原子数增加时,酸强度呈上升趋势,间隔3个以上骨架硅时,其酸强度与孤立的酸性位几乎没有差别.对于乙烯的吸附,当两个骨架铝之间间隔1~4个骨架硅时,其吸附能几乎没有差别(31~35 kJ/mol);对于苯的吸附,当两个骨架铝之间间隔1个骨架硅时,其吸附能有所提高,因为两个桥羟基同时对苯分子产生氢键吸附作用.当两个骨架铝之间的距离增大时,苯的吸附能几乎相同(21~29 kJ/mol).若两个乙烯分子或苯分子同时吸附在双酸性位上,其吸附能与单个分子在孤立酸性位吸附时几乎没有差别.应用自然键轨道计算分析了吸附配合物的电子结构,进一步探明了乙烯和苯在分子筛酸性位上吸附的本质.
关键词:
密度泛函
,
MCM-22分子筛
,
乙烯
,
苯
,
吸附能
文黎巍
,
周俊敏
,
苗挂帅
,
贾瑜
,
杨仕娥
人工晶体学报
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SiH4在Si(001)-(2×1)表面的分裂吸附及吸附后的结构、能量和成键特性,计算了反应物、过渡态及生成物三个状态的能量,吸附能和反应能.计算结果表明:SiH4在Si(001)-(2×1)重构表面吸附的可能反应路径是由于SiH4中Si-H键的拉长和二聚体键的断裂导致的,形成产物Si(001)-(2×1)(SiH3:H);由SiH4分裂的能量势垒0.78 eV说明所推测的反应路径是合理的.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
吸附能
,
结构参数
,
反应机制
陈玉红
,
吕晓霞
,
杜瑞
,
董肖
,
张材荣
,
康龙
,
罗永春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H2分子在Li2NH (110)晶面的表面吸附.通过研究Li2NH (110)/H2体系的吸附位置、吸附能和电子结构,发现H2分子吸附在Li长桥位时会发生解离,并在Li2NH (110)面形成NH2基,其吸附能为1.178 eV,属于强化学吸附,吸附最稳定.此时,NH2基中的H原子与Li2NH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源于H1s轨道与Li2NH表层N原子的2s,2p轨道重叠杂化的贡献,且N-H键为共价键;另一个H原子与Li2NH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与Li之间的离子键作用;H2分子的解离能垒为1.31 eV,表明在一定热激活条件下H2分子在Li2NH(110)表面发生解离吸附.N顶位吸附时,优化结束后形成NH3,但该吸附方式不稳定,可见Li2NH (110)面与H2反应不易直接生成NH3.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
Li2NH(110)
,
H2
,
吸附能
,
解离
李梦
,
沈岩
,
陈卫光
,
孙强
,
贾瑜
材料导报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的镁及镁钯合金自由薄膜的表面性能如表面能、态密度等随薄膜厚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这种变化表现出量子尺寸效应的调制作用.进一步计算了不同厚度的镁及镁钯合金薄膜表面在单个氢原子吸附状态下的吸附能随薄膜厚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吸附能的变化行为与自由表面的表面能、态密度的变化行为一致,也呈现出调制作用.对氢原子的吸附高度和平均键长的进一步计算表明研究结果是可靠的.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
表面能
,
吸附能
,
调制
原卫华
,
毕世华
,
曹茂盛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18.034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甲醛分子吸附于本征石墨烯、缺陷石墨烯和掺杂石墨烯的体系.通过计算石墨烯掺杂前后对甲醛气体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及能带和态密度,发现掺杂Pt后甲醛分子吸附能和电荷转移显著增大,这是由于Pt的掺杂在本征石墨烯能带中引入了杂质能级,增强了石墨烯和甲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石墨烯对甲醛气体的气敏响应速度和吸附能力.
关键词:
石墨烯
,
甲醛
,
掺杂
,
吸附能
,
态密度
,
第一性原理
李虹
,
刘利民
,
王绍青
,
叶恒强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6.09.001
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氧原子在γ-TiAl(111)表面的吸附研究表明,氧原子倾向于吸附在近邻表面层多Ti的位置,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表面不同位置吸附能差别减小.电子结构分析发现,氧原子同表面金属原子形成以离子特性为主的化学吸附.氧化学势对TiAl表面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表明,γ-TiAl(111)清洁表面只能在氧化学势很低时可以稳定存在,氧化学势稍高,清洁表面就变得不稳定,氧原子开始吸附,并迅速达到高覆盖率的情况.
关键词:
γ-TiAl
,
第一性原理
,
氧化
,
吸附能
,
表面能
,
化学势
刘靖
,
李顺方
,
李海生
材料导报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对Aun(n≤8)吸附在MgO(001)表面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别给出了气相的Aun(n≤13)和吸附在MgO表面的Aun(n≤8)团簇的最稳定结构,比较了这两种情况下,Aun在结构、平均键长和磁矩方面的区别.结果表明,气相的Aun,在n≤13时团簇均为平面结构,而Aun吸附在MgO(001)表面上之后,从AU7就开始出现从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转变.吸附在MgO(001)表面上的Aun团簇在较小尺寸就发生二维到三维结构转变的原因可能是An键长与MgO(001)表面的晶格失配造成的.吸附在MgO(001)表面的团簇因受到表面极化而使得团簇上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但是表面衬底和团簇之间的电荷转移量很小.
关键词:
吸附能
,
计算模拟
,
晶格失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