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晨辉
,
周华堂
,
彭宇
硬质合金
doi:10.3969/j.issn.1003-7292.2013.10.002
本文以工业纯钴粉、钴基合金、硬质合金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X射线衍射、金相、扫面电镜能谱、EBSD等分析技术,并结合晶体学的相关知识研究了钴的基本特性、微观结构及其切变机制.通过研磨工业纯钴粉,比较分析研磨前后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定性描述了钴粉的α-Co向ε-Co的转变过程;实验制备了不同固溶W含量的Co基合金,并对合金金相组织及相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淬火后的WC-10%Co硬质合金,研究了在不同回火温度、时间工艺参数条件下合金粘结相Co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离子束抛光制样,运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WC-20%Co硬质合金中的α-Co与ε-Co形貌特征及其分布状态.实验结果表明:α-Co结构的稳定性较差,α-Co向ε-Co的转变的相变驱动力仅几J/mol;固溶W含量对钴基合金中晶粒的孪晶组织有重要的影响,Co基合金中固溶的W含量越多其孪晶组织越少,且α-Co含量越多;硬质合金淬火后回火实验说明硬质合金粘结相Co的ε马氏体相变过程既可在较高温度、短时间内形成变温马氏体ε-Co,也可在较低温度、长时间下形成恒温马氏体ε-Co,合金内部组织内应力的释放会引起α-Co向ε-Co的转变;EBSD分析发现硬质合金中粘结相大部分是以α-Co结构存在,ε-Co呈条带状,厚度在2μm以下,长度在6μm左右,主要分布在粘结相与WC相的界面处或较厚钴层的中间部位.文中重点论述了硬质合金ε-Co马氏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切变机制.
关键词:
粘结相
,
固溶度
,
ε-马氏体
,
切变机制
,
EBSD
,
位错
,
层错
,
孪晶
宁远涛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0.02.011
评述了Ag与RE金属相互作用与合金化行为.随着镧系元素原子序数增大,RE在Ag中固溶度增大;RE与Ag原子半径差(Δr/rAg)是影响RE在Ag中固溶度的主要因素:当Δr/rAg>26%时,Cmax很小或为零;当Δr/rAg<26%时,Cmax=A-B(logΔr/rAg-1).在Ag-RE系中出现(RE∶Ag)1∶5、2∶9、1∶4、14∶51、2∶7、1∶3、1∶2、1∶1、3∶2和5∶2十种化学计量化合物和19种晶体结构,4个共晶系10种共晶反应和8种包晶反应.根据简约温度图,评述了简约共晶温度和中间相简约转变温度与RE原子序数的关系:随着RE原子序数增大,简约温度有规律下降,但在Ce、Eu和Yb上出现反常高值.简约共晶温度(Teu/TAg)与RE原子半径的关系符合由Au-RE系建立的判据:Teu/TAg随RE原子半径增大而线性降低,但当rRE大于0.175nm(原子半径差大于21%)后Teu/TAg基本保持不变.在Ag-RE系中,Eu和Yb取2价态,其它RE取3价态.
关键词:
Ag
,
稀土金属
,
合金化
,
固溶度
,
金属间化合物
,
共晶反应
,
包晶反应
宁远涛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0.03.011
评述Pd与RE金属的相互作用与合金化行为,包括固溶度、共晶反应、包晶反应及各中间相的形成和稳定性.RE金属在Pd中有反常高的固溶度,并与一个综合参数Nf/ΔX(rR-rPd)成正比;在Pd-RE系中出现12种化学计量化合物和19种晶体结构,6个共晶系14种共晶反应式和9种包晶反应式.绘制了富Pd端简约共晶温度图和主要中间相的简约转变温度图,在简约转变温度对RE原子半径的图上观察到强的相似性和Ce、Eu和Yb的反常性.提出了RE在Pd中固溶度和简约共晶温度Teu/Tr对RE原子半径变化的判据,扩展了Hume-Rothery和Raynor等人的相应判据.
关键词:
Pd
,
稀土金属
,
合金化
,
固溶度
,
金属间化合物
,
共晶反应
,
包晶反应
李波
,
张树人
,
钟朝位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8.04.019
研究了BaTiO03-R2O3-MgO(R=La,Ce,Pr,Nd,Sm,Gd,Dy,Ho,Y,Er,Yb)系介质的稀土掺杂效应.结果表明,大半径稀土离子在BaTiO3中形成元素均匀性分布,并促进晶粒的长大;而小半径稀土离子能产生明显的细晶效应,在晶界局部富集而偏析出现焦绿石型第二相晶粒R2Ti2O7.随着镧系收缩,稀土掺杂BaTiO3陶瓷的绝缘电阻率明显提高,而稀土离子在BaTiO3中的固溶度大致呈降低趋势.大半径稀土掺杂材料的ε-T曲线呈现单峰效应且居里点下移,而小半径稀土掺杂材料为双峰效应且居里点上升,△C/C-T稳定性显著提高达到X8R.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
钛酸钡
,
稀土氧化物
,
多层陶瓷电容器
,
微区分布
,
第二相
,
固溶度
张军战
,
张颖
,
蒋明学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04.03.012
研究了添加剂MgO和SiO2以及烧成温度对钛酸铝的合成及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成温度的升高促进了钛酸铝的合成与烧结;MgO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钛酸铝的合成,而对于SiO2来说,这种促进作用在高温下才明显;MgO和SiO2在钛酸铝中均有一定的固溶度,超过此固溶极限将有新相(尖晶石或莫来石)产生,从而导致烧结性能随MgO和SiO2添加量的变化呈现复杂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钛酸铝
,
添加剂
,
烧结性能
,
固溶度
董杰
,
崔建忠
,
赵志浩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5053.2003.01.004
采用电磁细晶铸造技术,降低其频率,半连续铸造一种新的超高强高韧铝合金(10Zn-2.5Mg-2.5Cu-0.15Zr-余量Al),考察了低频电磁铸造与常规DC铸造组织、元素晶内固溶度和力学性能的区别,重点考察了电磁场频率和安匝数对铸锭元素晶内固溶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常规DC铸造,低频电磁铸造组织细小均匀等轴,合金元素Zn,Mg和Cu在晶内的固溶度增加,铸态维氏硬度、延伸率和拉伸强度增加.频率为15~25Hz和安匝数12800~16000AT时,合金元素Zn,Mg和Cu在晶内的固溶度最高,锭坯维氏硬度、延伸率和拉伸强度最大.其φ12mm的挤压棒材热处理后的拉伸强度极限为780MPa,延伸率大于8%.
关键词:
低频
,
电磁铸造
,
固溶度
,
力学性能
,
Al-Zn-Mg-Cu-Zr
李建映
,
欧阳义芳
,
钟夏平
,
黄津梨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对Fe100-xWx(x=5,15,33.3,45,50,70,85,95)二元合金系统进行了机械合金化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球磨后的合金粉末的结构,用SEM对样品的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铁在钨中的固溶度大于30%;从理论上对Fe-W系统的固溶度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说明铁在钨中的固溶度与实验得到的结果相符.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
Fe-W合金
,
X射线衍射
,
固溶度
刘杰
,
严继康
,
甘国友
,
孙加林
,
易健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TiO2压敏陶瓷的显微结构、施主掺杂固溶度和电学性能.采用SEM和EDS测试了其显微结构和晶粒化学组成.随烧结温度增加,TiO2晶粒迅速长大,显微结构均匀致密,但过高的烧结温度将导致较多气孔.1350℃为比较合适的烧结温度,其晶粒大小为15 μm左右.在施主掺杂浓度一定的条件下,施主掺杂离子Nb5+在TiO2晶粒中的固溶度、晶粒电子浓度和电导率随烧结温度上升而增加,晶粒电阻率随烧结温度上升而下降.以能谱中O为参考确定TiO2品格数量计算得到的固溶度及其电学性能更符合实验测试结果.
关键词:
TiO2
,
烧结温度
,
显微结构
,
固溶度
,
EDS
李中奎
,
周廉
,
张建军
,
王文生
,
金志浩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用SEM的波谱(WD)分析手段,定性研究了合金元素铌在Zr-Sn-Nb-Fe合金中的存在方式及其与中间退火工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的合金元素铌主要存在于Laves相中,并且随中间退火温度升高,第二相中铌含量增加.铌在α-Zr中的含量随退火温度升高而降低,可降低至小于1×10-4,这与二元Zr-Nb合金中合金元素铌的固溶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明显不同.铌和铁、铬共存于锆合金中时,将与铁、铬一起优先形成沉淀相,导致合金元素主要存在于第二相中,并出现其在α-Zr中固溶量随退火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现象;其原因可归结为随退火温度升高铌扩散能力增加,从而导致在第二相中含量增加.
关键词:
锆合金
,
沉淀相
,
固溶度
,
中间退火
李亚静
,
刘家祥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7.06.015
对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温度下煅烧制得的氧化铟锡(ITO)粉体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利用Vegard定律分析得到的衍射数据计算出靶材的晶格常数和氧化锡在ITO靶材中的固溶度, 得出ITO靶材中氧化锡的固溶度大小主要与温度有关, 氧化锡相在靶材中的固溶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结论.靶材热压烧结降温时, 保持120~150 ℃·h-1的降温速率可以得到纯度为99.995%, 相对密度为99.274%的氧化铟单相ITO靶材.
关键词:
ITO靶材
,
降温速率
,
固溶度
,
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