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
,
熊犍
,
宋臻善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了不同质量百分数的甲基纤维素(MC),羟丙基纤维素(HP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纤维素的基团类型和添加质量百分数均对SPI膜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在SPI膜中添加MC、HPC和HPMC后,膜的透光率持续降低;但膜的拉伸强度明显增加,且添加相同质量百分数的HPC、MC、HPMC对膜拉伸强度的增强依次增加;膜的表面疏水性持续增大,增大的幅度依次为MC>HPMC>HPC.特别在添加MC后,在膜的拉伸强度增强的同时,膜的伸长率也提高.这表明改性纤维素中不同的基团决定了纤维素分子链间及其与SPI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SPI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
甲基纤维素
,
羟丙基纤维素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共混膜
,
膜性能
赵伟刚
,
鹿振武
,
逯盛芳
,
何乃普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5.03.140240
蛋白质与多糖的静电作用是生物体内一个基本医学-化学现象,是实现自组装的主要驱动力,可利用这种非共价作用设计和构筑理想的微结构.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SPI)和壳聚糖(Chitosan,CS)为原料,采用浊度法考察了配比、溶液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对SPI与CS在溶液中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pH值影响静电作用强度,从而成为影响SPI与CS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其中,当pH值为5.5 ~6.6时,SPI与CS可以实现有效结合.在较低的离子强度下,有利于形成具有紧凑结构的CS/SPI聚集体,较高离子强度下聚集体发生解离.蛋白质受热发生变性,多肽链上的疏水氨基酸残基暴露在溶液中,导致与壳聚糖链的疏水作用增强.DLS结果显示,CS与SPI自组装形成了分布均一的纳米粒子,变性后的SPI与CS形成的纳米粒子粒径有所增大,分布均一;经戊二醛交联,粒径有所减小.SEM显示,壳聚糖单层膜表面存在龟裂现象,与SPI形成双层膜后龟裂消失;同时,单层膜厚度约为300 nm,双层膜厚度约为500 nm.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
壳聚糖
,
静电作用
,
纳米颗粒
,
双层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