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电冶钢结硬质合金DGJW50热冲击行为的研究

钟成山 , 尤显卿 , 黄曼平 , 马建国 , 田四光

硬质合金 doi:10.3969/j.issn.1003-7292.2007.01.013

对DGJW50电冶钢结硬质合金进行了热冲击试验,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观察了裂纹的形成和组织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热冲击裂纹的形成存在孕育期,随着热冲击循环温度差值的增加和冷却速率的加快,热冲击裂纹孕育期缩短,裂纹扩展速率加快,裂纹孕育期间,缺口处形成蚀坑,且蚀坑是沿着WC/钢基体界面处分布的,随着热冲击循环次数的增加,蚀坑长大并连接成裂纹.裂纹形成以后,沿着WC/钢基体界面扩展.

关键词: 电冶钢结硬质合金 , 热冲击行为 , 孕育期 , 裂纹

空蚀孕育期前后316L不锈钢的腐蚀行为

姜胜利 , 郑玉贵 , 骆素珍 , 姚治铭

腐蚀与防护 doi:10.3969/j.issn.1005-748X.2004.04.001

利用在蒸馏水中空蚀后转入氯化钠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测量的方法,排除空蚀对传质过程的影响,研究了316L不锈钢在空蚀孕育期前后的腐蚀行为,并探索用电化学方法准确确定孕育期长短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随着空蚀时间的延长,腐蚀电流增大.在空蚀孕育期内,虽然没有材料脱落,但由于塑性变形导致表面积的变化、位错的增加和金属的不均匀化而对阻抗产生了影响;空蚀孕育期后,由于材料的脱落,促进了点蚀的发生,在测量阻抗的过程中,点蚀就进入了发展期,表现出两个时间常数.交流阻抗谱有望成为检测孕育期的可行技术.

关键词: 空蚀 , 孕育期 , 阻抗 , 点蚀 , 粗糙度 , 塑性变形

再论钢和β铜基合金中贝氏体相变形核机制

康沫狂 , 朱明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01.011

在试验用钢和β铜基合金固溶后等温或时效时,贝氏体孕育期是母相中溶质原子向晶体缺陷处和<001>晶向上扩散偏聚(形成贫、富溶质原子小区)的过程,即渐变(量变)阶段,为贝氏体形核做准备.当贫溶质小区贫化到以等温或时效温度作为Ms点的成分时,该小区即能进行马氏体样贝氏体切变形核,为突变(质变)阶段.孕育期也是一个受溶质原子扩散控制的过程.贝氏体形核是由过饱和的贝氏体和原始母相间溶质原子浓度差而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初期贝氏体有马氏体性质,是过饱和的.

关键词: 贝氏体 , 孕育期 , 切变形核 , 相变基元 , 类Spinodal分解

奥氏体化温度对高碳含硅钢等温转变的影响

刘庆锁 , 袁连杰 , 高斌 , 杨巍巍 , 孟亮

钢铁

采用XRD物相分析、金相组织观察及TEM精细组织分析研究了奥氏体组织结构状态对Fe-0.88C-1.35Si-1.03Cr-0.43Mn钢中温等温相变鼻温和孕育期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奥氏体化后240℃等温20 min试样的组织结构特征。试验发现,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中温等温开始转变的鼻温移向更低温度并且相变孕育期缩短;不同温度奥氏体化后同为240℃等温20 min处理,虽然均形成由贝氏体铁素体亚条平行排列构成的束状贝氏体组织,但贝氏体组织的精细结构状态不同,突出的差别在于对应低温奥氏体化贝氏体亚条端部边界具有凸起结构,而对应高温奥氏体化贝氏体亚条端部边界较为平齐且呈现楔形结构。不能简单地以马氏体切变机制认识试验钢中贝氏体组织的形成。

关键词: 奥氏体化温度 , 孕育期 , 鼻温 , 束状贝氏体组织 , 边界

CO、CO2和O2对铀氢初始反应的影响

李赣 , 罗文华 , 银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静态容量法测定了288 K下CO、CO2和O2在UO2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利用压降法结合原位显微观测研究了CO、CO2和O2对铀氢初始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气体在U02表面的吸附强弱关系为O2>CO2 >CO,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分别较好描述了CO、CO2的等温吸附行为.含氧气体对孕育期的影响与其吸附特性密切相关,3种气体阻抑效应的强弱关系为CO2>CO>O2.CO和O2对孕育期的影响近呈线性关系,CO2对孕育期的影响则与CO2含量有关.CO和CO2的阻抑机制主要是气体分子对铀表面活性位的优先占据,而O2的阻抑机制相对复杂,可能涉及水分子前驱态的形成和吸附O粒子扩散两种表面化学过程.根据阻抑机制和吸附特性导出的数学模型较好描述了CO和CO2对孕育期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 , 孕育期 , 含氧气体

连续冷却过程中铁素体相变温度的模拟

王平吉 , 周晓光 , 吴迪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06.01.014

以传统的形核理论为基础,考虑了变形的影响,研究了奥氏体→铁素体相变的等温相变孕育期,采用Scheil的可加性法则计算了SS400钢在变形和未变形条件下的铁素体相变实际转变温度(Ar3),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的Ar3与实测的A r3吻合良好,从而进一步表明该相变孕育期模型的准确性.

关键词: 孕育期 , 铁素体相变 , 数学模型 , 变形 , 模拟

纳米SiC表面化学镀铜研究

段志伟 , 张振忠 , 沈晓冬 , 周建秋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7.07.014

采用化学镀方法在超声辐照下对50 nm的SiC进行了化学镀铜,并探讨了孕育期的存在机制以及施镀工艺对化学镀铜的影响.利用XRD、场发射扫描电镜、EDS对粉体镀覆前后成分进行了物相、形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孕育期的存在机理在于镀液中配位剂对活化后粉体表面胶体层的去除;采用双配位剂工艺,配位剂的协同效应能大大提高镀液中Cu2+的利用率,本试验中铜的利用率最低高达89.5%,从而减少了镀后废液的污染;在试验所取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提高,镀速逐渐升高;通过控制装载量可以实现不同含铜量的复合粉体的制备.

关键词: 化学镀铜 , 纳米SiC , 双配位剂 , 孕育期

原子间相互作用能对Ni_(75)Al_xV_(25-x)合金孕育期影响的微观相场模拟

徐聪 , 陈铮 , 王永欣 , 钟汉文 , 孙立岩 , 苗海川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基于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研究原子间相互作用能对Ni_(75)Al_xV_(25-x)合金孕育期的影响.根据Khachaturyan所给的占位几率公式进一步得到了长程序参数的求值公式.结果表明,先析出相为DO_(22)时,Ni-Al最近邻原子间作用能V_(Ni-Al)增大,L1_2相的孕育期缩短,DO_(22)相的孕育期变化不明显;Ni-V最近邻原子间作用能V_(Ni-v)增大,L1_2相和DO_(22)相的孕育期均缩短.先析出相为L1_2相时,V_(Ni-Al)增大,L1_2相和DO_(22)相孕育期均缩短;V_(Ni-v)增大,L1_2相孕育期变化不明显,DO_(22)相的孕育期缩短.

关键词: 孕育期 , 原子间相互作用能 , 微观相场 , Ni_(75)Al_xV_(25-x)合金

微米级Mo-Al轧制箔扩散连接界面相的形貌及反应动力学

熊江涛 , 李京龙 , 吕学超 , 杨卫华 , 张赋升 , 黄卫东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8.08.010

采用固相真空扩散连接方法,在873-913 K保温40-240 min条件下对轧制厚度分别为20和60um的Mo和Al箔进行扩散连接.发现Mo-Al固-固界面反应初生相在Mo箔内部形核进而"破壳"生长的形貌演变模式,成分分析表明该初生相为AlsMo3.初生相"破壳"后,Mo-Al界面上由Mo至Al的产物分布依次是Al8Mo3,Al5Mo和Al12Mo;在913 K保温240 min后,Al8Mo3与Al5Mo间出现Al4Mo相.界面反应的动力学分析表明,873-913 K条件下,Mo-Al界面反应初生相孕育期为52-34.5 min;Al原子在Mo-Al界面新生相内和Mo箔内的扩散指前因子D01和D02分别为4.61×10-2和2.05×10-2cm2/min,扩散激活能GAl-1和GAl-2分别为0.98和1.48 eV.

关键词: Mo-Al界面 , 界面反应 , 动力学 , 扩散 , 孕育期

Sialon陶瓷的冲蚀磨损及磨粒磨损行为

孙继龙 , 凌国平 , 许森虎 , 郦剑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0.05.021

以SiC 作为磨粒较全面地研究了Sialon陶瓷的磨损性能:冲蚀磨损和磨粒磨损性能. Sialon陶瓷在冲蚀磨损实验中表现出了脆性冲蚀的特征,在高角冲蚀下,冲蚀磨损率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并在冲蚀角为90附近达到最大. SEM分析表明Sialon陶瓷的冲蚀磨损机理主要是显微切削和表面颗?粒拔出脱落. 在Sialon陶瓷的磨粒磨损实验中,较高载荷作用下,磨损量与时间之间有指数变化关系;较低载荷作用下,磨损初期有一个短暂的磨损量基本不变的孕育阶段,随后进入快磨损阶段,本文对该孕育现象进行了探讨. 对磨损表面的SEM分析发现,Sialon陶瓷的磨粒磨损机理主要是犁耕和表面断裂脱落.

关键词: Sialon陶瓷 , 冲蚀磨损 , 磨粒磨损 , 微裂纹 , 孕育期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