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评论
介绍了对于Na+离子和Rb(5s, 5p)原子碰撞中态选择单电子俘获微分截面的理论计算, 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是离子与在磁光学阱中用激光冷却的碱金属靶原子碰撞而测量到的; 还对高能量质子引起的He原子的转移电离进行了理论研究,在Shakeoff模型的基础上, 分析解释了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的比值, 并与最新实验结果作了比较.
关键词:
电荷转移
,
微分截面
,
转移电离
,
离子-原子碰撞
张国辉
,
陈金象
,
唐国有
,
施兆民
,
陈泽民
,
Yu.M.Gledenov
,
M.Sedysheva
,
G.Khuukhenkhuu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4.041
对本课题组十几年来的(n, x)反应实验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 介绍了屏栅电离室的特点、构造与工作原理. 用屏栅电离室在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上测量了1-7 MeV中子6Li(n, t)4He和10B(n, α)7Li反应的微分截面与截面,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屏栅电离室
,
轻核
,
(n,x)反应
,
微分截面
王佳
,
叶沿林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张高龙
,
庞丹阳
,
吴翠娥
,
陈志强
,
胡青元
,
A.Ozawa
,
Y.Yamaguchi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2
25 MeV/u 6He+9Be反应的实验中利用多个探测器望远镜对反应产物进行了测量, 对实验中各个角度测量到的4He进行观察, 将其中两个有高能峰成分的探测器划分成三部分, 得到不同角度4He的单举能谱和破裂产生4He的微分截面.
关键词:
中子晕核
,
破碎反应
,
微分截面
,
6He
齐波
,
阮锡超
,
姚泽恩
,
R.Nolte
,
陈国长
,
黄翰雄
,
李永明
,
周斌
,
马中原
,
张雅玲
,
仲启平
,
聂阳波
,
陈效先
,
周祖英
原子核物理评论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的多探测器快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量了38个不同入射质子能量点下15N(p,n)15O反应0°角方向的激发函数.测量数据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了模拟,以进行中子注量衰减和入射窗厚度的不确定度修正.实验在入射质子能量位于6.029-8.056 MeV之间时发现了3个共振峰,这一点与DROSG-2000评价数据及PTB数据相符合,但三家的截面数值存在差异,对这些差异需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
激发函数
,
蒙特卡罗方法
,
评价数据
,
微分截面
楼建玲
,
陈洁
,
庞丹阳
,
张允
,
叶沿林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4.02.12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很多轻奇特核结构中都有核心激发成分.本研究以丰中子晕核11Be为例,介绍核心激发成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核心激发成分对直接核反应微分截面的影响.实验上,1n移除反应及11Be(p,d)和10Be(d,p)转移反应是测量11Be核心激发成分比例的典型实验类型.理论上,发展了能够包括11Be核心激发成分的Faddeev AGS方法,XDWBA方法以及XCDCC方法.加入核心激发成分后,这些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更加合理地描述11 Be在各种靶上的弹性散射和碎裂微分截面.通过对比是否包含核心激发成分的计算结果,发现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弹散微分截面的大质心系角度,以及(p,d)转移反应角分布的小质心系角度.另外,对Ex=0.5~3 MeV的激发能区的碎裂反应,核心激发的影响不可忽略;对Ex=3~5.5 MeV的碎裂反应,核心激发的贡献非常重要.
关键词:
核心激发
,
晕核11Be
,
微分截面
,
奇特核
朱林繁
,
刘小井
,
李文斌
,
苑震生
,
成华东
,
钟志萍
,
徐克尊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2.019
介绍了微分散射截面测量过程中的气压效应, 通过深入分析得出了二次散射系数E(θ)与零度角的强度A0成正比, 随散射角θ的增加而增加以及它的值可正可负. 通过与实验的对比, 证实了前两条结论, 并指出可把该结论用于指导实验.
关键词:
微分截面
,
气压效应
,
一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