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文
,
陈显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11.03.016
研究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表面层与致密层界面处的组织形态.在磷酸盐碱性电解液(5-20 g/L NaH2PO4,1-5 g/LNaOH,5-8 g/L KF,0.5-2 g/L Na3C6H5O7,0.5-2 g/L EDTA)中,以A291镁合金为基体制备出微弧氧化陶瓷薄膜,制备时采用恒电流控制模式,电流密度为10-30 A/dm2.采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研究氧化薄膜界面及附近区域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膜的表面层靠近表面层与致密层界面处的组织以微晶和纳米晶为主,含有少量非晶态物质;微弧氧化膜的表面层与致密层界面处的组织以非晶态物质为主;微弧氧化膜的致密层靠近表面层与致密层界面处的组织为混晶组织,主要为MgO晶粒,少量为MgAlO4晶粒,并含有少量非晶态物质.
关键词:
镁合金
,
微弧氧化
,
界面
,
微晶
,
非晶
,
膜层
,
生长机制
邵明国
,
向卫东
,
尹德武
,
蔡倩
,
王芸
,
钟家松
,
梁晓娟
人工晶体学报
以硝酸铅和钨酸钠为原料,以聚乙二醇400为分散剂,采用沉淀法制备出不同形貌的钨酸铅微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FESEM)测试、能量分散光谱(EDS)、荧光光谱(P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80℃烘干后,得到结晶性能良好的纯相PbWO4;随着聚乙二醇-400量的增加,钨酸铅微晶形貌由塔状变向梭子状转变,且分散性良好、无团聚发生;PbWO4微晶在350 ~ 650 nm范围内具有较宽的发射谱带,由三组主要的发光峰构成,分别在430 nm、465 nm左右的蓝色发光峰和560 nm左右的弱的黄绿色发光峰.最后研究了PEG-400在PbWO4微晶生长阶段的控制作用,并提出了PbWO4有序微晶结构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钨酸铅
,
微晶
,
表面活性剂
,
形成机理
房永征
,
曹银平
,
金鸣林
,
杨俊和
,
钱湛芬
钢铁
根据焦炭的XRD谱图及SCHERRER'S 公式研究了添加无烟煤炼焦后焦炭的微晶结构参数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无烟煤可以促进焦炭中微晶的发展,使焦炭微晶结构参数La、Lc和石墨化度增大.利用氮气吸附方法分析了焦炭气孔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添加无烟煤炼焦后焦炭的微孔体积、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都有显著的降低.根据FHH模型计算了焦炭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在焦炭中存在分形结构,添加无烟煤炼焦后焦炭的分形维数降低,焦炭表面变光滑.
关键词:
无烟煤
,
焦炭
,
微晶
,
气孔结构
,
分形维数
王慧军
,
薛芳
,
王鹏
,
夏英伟
宇航材料工艺
采用环抛方法对有预埋件和无预埋件的两块碳纤维-微晶复合材料反射镜进行光学加工,之后进行了稳定性实验研究,采用Zygo干涉仪实测了碳纤维-微晶复合材料反射镜面形.稳定实验后,有预埋件反射镜面形P-V值为3.013λ,RMS值为0.669λ;无预埋件反射镜面形P-V值为2.313λ,RMS值为0.276λ(λ=632.8 nm).实验结果证明,有预埋件的碳纤维-微晶复合材料反射镜结构优于无预埋件结构,为碳纤维-微晶复合材料反射镜的工程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
微晶
,
碳纤维-微晶复合材料
,
环抛
,
光学加工
温月芳
,
郭建强
,
高忠民
,
李向山
,
曹霞
,
杨永岗
,
刘朗
新型炭材料
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研究了自制聚丙烯腈基炭纤维(SX)及日本东丽公司T300B、T700SC和M55JB炭纤维产品.结果表明:SX的lc、d002、Lc/d002和孔含量均介于T300B和T700SC之间,La与T700SC相当.T700SC的孔半长轴m值小于5mm的孔占99.72%,没有m值为30mm左右的大孔,优于自制炭纤维和T300B.M55JB存在大量m值为7am~15nm的中孔,导致其强度低于T700SC.T700SC和M55JB中孔的m值均大于自制炭纤维.自制炭纤维、T300B和T700SC的孔取向角处在同一水平,均为21°~22°,而M55JB的孔取向角小于前三者,仅为8°.为提高自制炭纤维的性能,应适当提高纤维的石墨化程度,减小层间距d002,降低孔含量,提高致密程度;制备工艺无论是原丝纺制还是后续的稳定化和炭化,均应抑制和消除大孔,提高孔的长径比.
关键词:
聚丙烯腈基炭纤维
,
WAXD
,
SAXS
,
微晶
,
孔
吴嘉麟
,
叶忍记
,
陈烨
,
李兆芬
,
郑浩
,
李素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利用纳米SiO2/EG体系的可逆凝胶特性,在聚合过程中将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PET中.用热台显微镜和DSC等实验方法澄清了纳米SiO2对PET结晶行为的影响.与微米粒子不同,PET/纳米体系中的所有纳米粒子的运动是长程关联的.在降温过程中,纳米SiO2并非起成核剂作用,而是明显推迟了起始晶核的形成时间.实验显示,体系中一旦出现微晶,微晶的数目将更多,且将很快使体系中所有较小的晶粒连成一片.合适的配方可使体系中微晶很多且不出现球晶.这一现象非常有利于熔融纺丝和后加工拉伸工艺.
关键词:
纳米SiO2
,
聚酯
,
微晶
,
纺丝性能
杨强
,
黄剑锋
,
杨婷
,
曹丽云
,
吴建鹏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Al(NO3)3·9H2O、正硅酸乙酯(TEOS)为主要原料,分别以草酸、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钠为络合剂,合成了具有不同微观形貌的莫来石粉体.并运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红外傅里叶变换分析仪(FFIR)、EDS能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制备的莫来石粉体的物相、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莫来石的开始合成温度在1046℃左右,而实际后处理温度要达到1300℃才能得到结晶良好且为单一物相的莫来石粉体.通过添加不同络合剂,经过煅烧,均得到了物相单一,形貌分别为棒状、棒簇状和花纹状莫来石微晶.
关键词:
莫来石
,
微晶
,
络合剂
,
溶胶-凝胶法
姚日生
,
边侠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DSC法研究了聚甲醛(POM)和聚醚型聚氨酯(PEU)共混体系的溶混性,WAXD分析表明,PEU未能进入POM的晶胞及晶粒中,两者仅在POM的无定形区域形成可溶混结构,且POM的(110)晶面法向微晶粒尺寸110是随组分的增加而增大的.
关键词:
聚甲醛
,
聚醚型聚氨酯
,
溶混性
,
微晶
何其佳
,
张爱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FT-IR)法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聚氯乙烯(PVC)结晶区的熔融过程,以及淬火处理对PVC聚集态结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原位红外光谱方法可以跟踪PVC晶区和非晶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其中1425 cm-1和638 cm-1处的吸收峰表征PVC结晶区,1434 cm-1、615 cm-1和696 cm-1处的吸收峰表征PVC非晶区;在120 ℃~200 ℃的不同温度下加热,PVC的结晶过程和熔融过程发展很快,在5 min内快速完成;在160 ℃、180 ℃和200 ℃下加热,待PVC完全熔融后,立即经液氮淬火处理,可以明显减少PVC的微晶部分含量,甚至可以得到完全无定形PVC.
关键词:
聚氯乙烯
,
微晶
,
淬火
,
原位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