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智
,
欧阳德刚
,
李明晖
,
朱善合
,
蒋扬虎
,
王海青
钢铁研究
采用水模试验方法,对常规四叶搅拌器和不同叶片结构的WG-3Y搅拌器的搅拌混合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模型C结构WG-3Y搅拌器的搅拌混合特性最优,其卷吸深度比常规四叶搅拌器增大30%~100%。
关键词:
水模实验
,
KR搅拌脱硫
,
动力学条件
,
卷吸深度
李玉刚
,
李刚
,
董金刚
,
谢兵
,
王雨
钢铁
针对宝钢二连铸的异钢种连浇进行了水模实验,研究了非稳态条件下中间包剩余钢水量、铸坯断面尺寸、拉速等因素对异钢种连浇时混合率的影响.在水模实验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异钢种连浇铸坯成分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异钢种连浇过程中铸坯成分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为确定交接部铸坯的起始位置和长度提供依据.
关键词:
异钢种连浇
,
水模实验
,
交接部铸坯
,
预测模型
刘金刚
,
颜慧成
,
刘浏
,
王新华
钢铁
通过对在矩形中间包内无控流条件、湍流抑制器、挡墙与湍流抑制器组合三类情况下的水模型实验,对比RTD曲线、去夹杂量和流线实验的结果得知:无控流条件和湍流抑制器对于流场和夹杂物的去除均作用很小;湍流抑制器与上、下挡墙组合使用时,其流场和夹杂物去除效果明显提高,比单独使用挡墙情况稍好;挡墙与湍流抑制器组合使用时,上、下挡墙水平距离加宽效果最佳.
关键词:
中间包
,
流场控制
,
湍流抑制器
,
水模实验
郑淑国
,
朱苗勇
钢铁研究学报
控制中间包内钢液的合理流动对夹杂物的排除有重要影响,为此建立了模拟薄板坯连铸中间包流动情况的水模型.通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RTD)曲线,研究了不同组合控流装置对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及尺寸合理的抑湍器能延长水口响应时间及平均停留时间、提高活塞流区体积分数及降低死区体积分数;抑湍器与单坝组合的控流装置在控制流体流动方面效果极佳,而抑湍器与单墙单坝、单墙双坝组合的控流装置的控流效果不太理想.
关键词:
板坯
,
连铸
,
中间包
,
抑湍器
,
水模实验
欧阳德刚
,
刘守堂
,
罗巍
,
李明晖
,
朱善合
,
王海青
钢铁研究
通过常规搅拌器与异形叶片搅拌器在不同直径搅拌罐上的水力学模拟实验,探讨了搅拌器旋转直径与搅拌罐直径比对脱硫剂卷吸深度的影响,获得了两种叶片结构搅拌器的最佳搅拌旋转直径.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扩大常规搅拌器旋转直径可提高KR脱硫效率.
关键词:
KR搅拌脱硫
,
旋转直径
,
卷吸深度
,
水模实验
欧阳德刚
,
朱善合
,
李明晖
,
罗巍
,
田大鹏
钢铁研究
综述了国内外KR搅拌脱硫流动状态与混合特性的理论及水模实验研究结果,探明了改善KR搅拌脱硫混合效果的主要手段和其局域卷吸混合分散特性;通过介绍国内外改善KR搅拌脱硫动力学条件的水模实验方法、研究结果与实践效果,分析了改善KR搅拌脱硫动力学条件的有效措施,证明了水模实验结果对实际生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水模实验
,
KR搅拌脱硫
,
动力学条件
,
实验方法
姜涛
,
陈远清
,
仇圣桃
,
项金钟
连铸
针对板坯连铸中间包设置合理的控流装置问题,采用水模实验方法对"挡墙+坝"组合方案进行了正交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中间包在无控流装置时存在短路流,死区较大;3号方案为所设计方案中的最优方案,能明显改善中间包内流场,延长钢水在中间包的停留时间,减小死区体积,增加活塞流体积,并且流股靠近液面,有利于夹杂物的上浮去除.
关键词:
板坯连铸
,
中间包
,
控流装置
,
水模实验
,
RTD曲线
张立
,
黄耀文
,
杨时标
,
钟良才
,
朱英雄
,
金培洪
钢铁
通过水模实验,研究了湍流控制器对连铸中间包流体流动的影响.合理结构的湍流控制器能够改善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最小停留时间增加,活塞流体积提高,死区体积下降.实验观察发现,中间包采用湍流控制器后,在两块上渣堰之间的液面流动平稳,可以减少卷渣现象.
关键词:
中间包
,
湍流控制器
,
水模实验
郑淑国
,
朱苗勇
,
王颖
钢铁研究学报
通过六流方坯连铸中间包水模实验,研究了不同控流装置对其流动特性的影响.采用笔者提出的多流中间包流动特性分析模型及各流流动特性一致性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描述.结果表明,带横墙和不带横墙的"V"型挡墙均能明显改善各流流动特性的一致性,与不带横墙的"V"型挡墙组合挡坝的数量、高度均对流动特性有影响,在较优的"V"型挡墙与挡坝组合控流装置基础上加入抑湍器后控流效果更佳.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优化方案.
关键词:
中间包
,
控流装置
,
水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