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
,
路文江
,
俞伟元
,
张庆堂
,
汤富领
材料保护
为了获得减摩性优良的纳米铜润滑油,采用自制的油幕喷淋循环电爆装置并添加不同浓度的分散剂丁二酸二异辛酯原位合成纳米铜润滑油,以提高纳米铜颗粒的分散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静置沉降法、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分析了纳米铜颗粒的分散稳定性能;采用磨损试验评价了纳米铜润滑油的减摩性能;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盘基体的磨痕形貌.结果表明:纳米铜颗粒的分散稳定性能随丁二酸二异辛酯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当分散剂浓度为3%时,纳米铜润滑油悬浮液吸光度最大,沉降率最小,分散稳定性能较好,同时其摩擦系数最小,钢球的磨斑直径最小,减摩性能较好.
关键词:
原位合成
,
纳米铜
,
润滑油
,
吸光度
,
沉降率
,
摩擦系数
,
磨斑直径
罗广辉
,
刘春林
,
张志鹏
腐蚀与防护
doi:10.3969/j.issn.1005-748X.2007.03.011
简要介绍糠醛装置腐蚀情况以及腐蚀原因,并结合工艺特点添加HG-2糠醛防焦缓蚀剂,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该缓蚀剂可有效防止结焦和设备腐蚀,对系统操作和产品质量没有影响,并使糠醛单耗下降.实践证明使用该缓蚀剂方便有效.
关键词:
润滑油
,
糠醛
,
糠酸
,
生焦
,
腐蚀
,
缓蚀剂
赵陈儒
,
姜培学
,
张有为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含有少量润滑油对冷却条件下水平细圆管中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相应不含润滑油的工况及已有经验关联式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润滑油会使冷却工况下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的对流换热恶化,尤其是二氧化碳温度在准临界温度附近时,恶化现象更显著.本文提出了用于计算含润滑油时冷却工况下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对流换热的经验关联式,其计算结果与90%以上实验数据的偏差在25%以内.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
冷却
,
润滑油
,
对流换热
,
实验研究
史德青
,
于宏伟
,
杨金荣
,
张志华
,
孔瑛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5.03.012
主要研究了聚酰亚胺纳滤膜分离酮苯-润滑油的性能.考察了操作压力、温度、料液流量、料液中润滑油浓度及酮苯比等因素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并考察了长期运行情况下膜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随压力增大、温度升高和料液流量增大,膜通量也随之增大;料液中润滑油浓度的增加使膜通量减小,料液中酮苯比的增加可增大膜的通量;以上各种情况对膜的截留率影响不大,截留率稳定在95%以上;在40天的运行期内膜的分离性能变化不大,说明此聚酰亚胺膜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
关键词:
聚酰亚胺
,
纳滤膜
,
分离性能
,
酮苯
,
润滑油
邓勇
,
高虹亮
,
萧汉梁
,
赵新泽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2.08.005
通过对机械设备在用润滑油的污染度检测与光、铁谱分析试验,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了重量污染度与磨粒浓度以及磨损金属元素(Fe,Cu)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初步揭示了在用润滑油的污染度与光铁谱数据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在用油的污染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械设备的磨损状态,污染度分析方法可替代直读铁谱分析.
关键词:
油液污染度
,
润滑油
,
光谱分析
,
灰色关联度
张小阳
,
陈翠仙
,
陈镇
,
郝继华
,
李继定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3.05.005
以聚二甲基硅烷为分离膜材料,正庚烷为溶剂,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二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聚四氟乙烯膜为基膜,制得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用于脱蜡润滑油与溶剂(甲苯和丁酮)的分离.研究了溶液配方、硫化温度、硫化时间等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在操作压力2.0 MPa,溶液温度20 ℃,进料溶剂质量分数85%条件下,膜对油的截留率为84%,通量为4.8 kg/(m2*h).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
,
分离膜
,
润滑油
,
甲苯
,
丁酮
胡海涛
,
朱禹
,
孙硕
,
丁国良
,
庄大伟
,
景尧龙
工程热物理学报
实验研究了制冷剂-润滑油混合流体在内嵌泡沫金属圆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泡沫金属为10ppi、90%孔隙率;制冷剂为R410A,润滑油为VG68,油浓度为0~5%。实验结果表明:纯制冷剂工况下,泡沫金属强化流动沸腾换热系数,换热系数提高30%~120%;含油工况下,泡沫金属只强化流动沸腾换热系数20%以下,在低质流密度或者高质流密度的高干度情况下出现恶化换热的情况。润滑油总是恶化制冷剂在内嵌泡沫金属圆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系数,换热系数最多恶化71%,且在低质流密度下对换热的恶化比在高质流密度工况下严重。
关键词:
泡沫金属
,
制冷剂
,
润滑油
,
流动沸腾
,
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