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英豪
,
刘锐
,
陈其安
,
唐广波
,
彭云
钢铁研究学报
取向硅钢热轧板中织构梯度对发展完善的二次再结晶十分关键,通过添加铜可以显著降低取向硅钢板坯加热温度,从而影响热轧板织构分布.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TSCR)工艺的3种不同铜含量的取向硅钢热轧板织构.结果表明:不同铜含量热轧板表面到厚度1/4处均为弱的热轧织构,热轧板心部主要为{100}面织构;铜含量约在0.4%时,热轧板次表层的{110}<001>织构比例最高,而热轧板心部的{100}<110>织构比例最低;铜含量对热轧织构中{114}<110>和{001}<100>织构发展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取向硅钢
,
铜含量
,
热轧织构
,
薄板坯连铸连轧
吕庆功
,
李成明
,
倪爱娟
材料科学与工艺
生产试制的微碳深冲钢板出现了偏离常规的非{111}织构特征,通过研究这种织构的工序演变分析其形成特点.选取热轧、冷轧和退火3组试样,检测各试样的织构和金相组织,分析比较各工序试样的织构、金相组织和工艺参数,并与常规的{111}织构的工序演变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非{111}织构的工序演变过程与通常的{111}织构的工序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不同;非{111}织构在热轧阶段就已经显现,在冷轧阶段形成较强的非{111}织构,在退火过程中遗传到最终钢板产品中.
关键词:
深冲钢板
,
热轧织构
,
冷轧织构
,
退火织构
,
金相组织
刘沿东
,
杨一俏
,
毕洪运
,
左良
钢铁研究学报
利用EBSD技术研究了不同热轧温度下436不锈钢热轧织构的变化规律和显微组织特征.试验中选取不同的热轧初轧和终轧温度:分别在1 080和1 050℃开轧,850和800℃终轧.结果表明:较低温下开轧、终轧晶粒内部的缺陷较多,表现为较大的累积取向差,而较高温度下开轧、终轧其累积取向差明显低于低温热变形下的样品;在较高温条件下变形会形成很强(001)[(-1)(-1)0]织构组分,较低温度下变形在其亚表层和中心层出现了与冷轧织构组分相似的(001)[1(-1)0]、(112)[1(-1)0]和一定量的γ织构组分.
关键词:
436不锈钢
,
热轧织构
,
EBSD
,
取向差
陈文
,
刘清友
,
孙新军
,
曹建春
钢铁研究学报
首先利用Taylor模型分析了某种工业用热轧钢板轧制中出现的几种主要织构与材料拉伸性能各向异性的关系,发现了{112}<110>织构是引起板材性能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112}<110>织构组分,降低板材的各向异性,有必要研究影响织构演化的热轧工艺.通过设定不同的热轧工艺,得出几种主要织构组分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热轧工艺与织构演化趋势及相应机理的分析,发现在保持良好组织性能的基础上,适当升高未再结晶区开轧温度、提高未再结晶区终轧温度,可以减少热轧中产生的{112}<110>织构,从而有利于减少板材拉伸性能的各向异性.
关键词:
管线钢
,
热轧织构
,
各向异性
,
拉伸性能
,
轧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