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顺
,
孙本双
,
张武装
,
曾毅
材料保护
炭/炭(C/C)复合材料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多依赖于其表面的碳化硅(SiC)涂层。为了弄清包埋料中氧化铝(Al2O3)的含量对SiC涂层性能及机理的影响,用包埋法在C/C表面制备了SiC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高温抗氧化试验,研究了包埋料中Al2O3含量对SiC涂层的显微结构、缺陷(裂纹和孔洞)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从热力学角度探讨了Al2O3对涂层生长的促进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包埋料中Al2O3含量的增加,SiC涂层厚度逐渐增大,其晶粒得到细化,抗氧化性能逐渐变好;过量的Al2O3使SiC涂层在生成过程中产生的CO气体逐渐增多,导致SiC涂层的裂纹和孔洞增多,涂层变得疏松,抗氧化性能逐渐恶化。
关键词:
SiC涂层
,
Al2O3
,
包埋法
,
抗氧化性
,
显微结构
,
生长机制
,
C
,
C复合材料
李博文
,
陈显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11.03.016
研究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表面层与致密层界面处的组织形态.在磷酸盐碱性电解液(5-20 g/L NaH2PO4,1-5 g/LNaOH,5-8 g/L KF,0.5-2 g/L Na3C6H5O7,0.5-2 g/L EDTA)中,以A291镁合金为基体制备出微弧氧化陶瓷薄膜,制备时采用恒电流控制模式,电流密度为10-30 A/dm2.采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研究氧化薄膜界面及附近区域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膜的表面层靠近表面层与致密层界面处的组织以微晶和纳米晶为主,含有少量非晶态物质;微弧氧化膜的表面层与致密层界面处的组织以非晶态物质为主;微弧氧化膜的致密层靠近表面层与致密层界面处的组织为混晶组织,主要为MgO晶粒,少量为MgAlO4晶粒,并含有少量非晶态物质.
关键词:
镁合金
,
微弧氧化
,
界面
,
微晶
,
非晶
,
膜层
,
生长机制
洪长青
,
张幸红
,
韩杰才
,
赫晓东
,
曲伟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4.01.002
采用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技术制备了相对密度为90%左右的TiB2-40Cu-8Ni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别在1 200,1 250,1 300℃温度下对复合材料进行二次热压烧结,详细研究了TiB2-40Cu-8Ni复合材料液-固两相区间的变形行为、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二次热压后,材料的相对密度和弯曲强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1 300℃时,材料的相对密度提高了5%,弯曲强度达到608 MPa.复合材料中TiB2颗粒的形貌也发生了改变,大部分由原来的等轴状转变为长棒状,同时根据TiB2晶体结构特征,分析了复合材料中TiB2的晶体学上的生长机制.
关键词:
燃烧合成
,
金属陶瓷
,
致密化
,
二次热压
,
生长机制
张杨
,
裴文利
,
郭小莲
,
刘翠肖
,
吴纯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14186/j.cnki.1671-6620.2015.03.007
利用乙酰丙酮铁(Fe (acac)3)和乙酰丙酮铂(Pt (acac)2)为前驱物质,油胺(Oleylamine)做表面活性剂,通过湿化学法制备了珊瑚状FePt粒子(纳米珊瑚).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FePt纳米粒子形貌类似珊瑚,由短棒、球粒子交叉连接在一起;粒子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尺寸均匀,是化学无序的FCC结构.借助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研究,推测其生长机制为:在反应初始阶段,前驱物质被还原,形成球形的FePt晶核,晶核长大成均匀的单分散球形纳米粒子;随后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当粒子界面品格取向一致时,球形粒子自组装排列到一起,并“焊接”生长成各向异性的短棒状;随着反应继续进行,球形粒子或短棒持续交叉连接、生长,最终形成FePt纳米珊瑚.
关键词:
FePt
,
纳米珊瑚
,
湿化学法
,
生长机制
,
表面活性剂
高后秀
,
刘双翼
,
陈泉水
,
张贵杰
,
李桂杰
功能材料
常温常压下,以Cu-Zn-Al合金为基体,经过适当的混和酸处理,制得了几种形貌和结构不同的一维合金纳米结构.通过能量弥散X射线(EDX)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Cu、Zn、Al,其直径一般在20~50nm左右,最长长度达1600nm.合金中存在的非线性振荡,以及酸处理后产生纳米粒子是生成一维合金纳米机构的关键.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初步分析了一维合金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并给出了生长模型.
关键词:
Cu-Zn-Al合金
,
一维纳米结构
,
纳米颗粒
,
生长机制
王茂州
,
曾体贤
,
胡永琴
,
彭丽萍
,
王雪敏
,
吴卫东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石墨辅助化学气相传输法生长了ZnO单晶体.利用XRD、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对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研究,发现其表面由大量六边形台阶堆垛而成,单个晶粒呈六方伞状结构并始终显露(001)面.同一平面内台阶的大小、陡峭程度存在差异,台阶之间为平行走向.通过形成机制分析,获得生长体系的过饱和度σv约为7%,发现生长表面的腐蚀形貌为六边形平底蚀坑,确定在化学气相法中ZnO单晶呈台阶生长的主要条件是螺旋位错.
关键词:
氧化锌单晶
,
化学气相法
,
表面形貌
,
生长机制
张万忠
,
乔学亮
,
陈建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SDS-环己烷-异辛醇-水、AOT-环己烷-水和AOT-十二烷-水等3种微乳体系分别制备纳米银溶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透射电镜对形成粒子进行表征,进而探讨纳米银粒子的形成机制.3种体系中纳米银的共振吸收强度依次减小,半峰宽依次增大,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00,428和435 nm;形成粒子均为球形结构,无团聚现象,但粒子的平均粒度和粒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3种体系中形成粒子的平均粒度分别为6.46,4.03和1.78 nm.微乳体系中球形胶束为纳米银的形成提供一种独特的微观环境,但由于碰撞导致团聚,微乳液中形成粒子的粒度与形貌和胶束的尺寸和形状并不完全一致,实际形成的纳米银粒子具有一定的粒度分布宽度.
关键词:
纳米银粒子
,
微乳液
,
可控合成
,
生长机制
赵文燕
,
田传进
,
谢志鹏
,
汪长安
,
李月明
人工晶体学报
在酸性溶液中,以透明导电玻璃(ITO)为工作电极,Pt网为对电极,电化学沉积制备了Cu2O颗粒膜.利用了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Cu2O的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添加剂对晶粒形貌的影响,并对晶体的生长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由于Cl-在Cu2O不同晶面的选择吸附作用,随Cl-浓度的增加,Cu2O的形貌由树枝状结构逐渐向立方结构过渡.
关键词:
Cu2O
,
电沉积
,
形貌
,
生长机制
高文理
,
张虎
,
张二林
,
曾松岩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2.04.012
用原位自生法制备了Ti-40Al-xB(r(B)t%)合金并利用XRD、SEM对合金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生TiB2颗粒呈六面棱柱状,在其(0001)面存在凸台或棒状分枝,而在其{1010}面存在分布较均匀的薄片状凸耳;有的初生TiB2的凸耳比较发达,凸耳呈一层层环状围绕初生TiB2晶体.这些凸台或棒状分枝及薄片状凸耳的晶面取向与母体的取向一致.分析表明,在不平衡凝固条件下,初生TiB2固-液界面前沿产生的富Al边界层和随着初生TiB2晶体的长大导致固-液界面上B原子过饱和度不均匀性增加的共同作用使固-液界面失稳,从而导致初生TiB2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初生TiB2(0001)面上的分枝具有较快的[0001]方向生长速度,呈棒状;而{1010}面上的凸耳具有较快的〈1010〉方向生长速度,使其呈片状.
关键词:
TiAl
,
TiB2
,
钛基复合材料
,
生长机制
宫建红
,
李木森
,
王美
,
亓永新
,
阮立群
,
高军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借助Olympus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高温高压合成的含硼金刚石单晶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含硼金刚石表面存在蚀坑、球形颗粒集团、平行台阶、花瓣状生长丘和三角形螺旋台阶等多种表面形貌.这些形貌与晶体内部的缺陷有关,硼原子的进入使金刚石晶体生长速度增加,位错增多,进而导致不同表面形貌的形成,螺旋位错生长是含硼金刚石的主要生长方式.
关键词:
金刚石单晶
,
表面形貌
,
高温高压
,
生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