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荣
,
顾振亚
,
霍瑞亭
,
叶永红
,
张之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基于"荷叶效应"原理,利用聚偏氟乙烯(PVDF)涂膜构筑微米结构,氧等离子体诱导化学沉积法构筑纳米结构.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及X光电子能谱仪等研究了PVDF膜表面的微结构及化学组成与疏水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PVDF溶液涂膜后可形成直径8μm的微球,甲基三氯硅烷修饰的PVDF膜与水的接触角为157°;二甲基二氯硅烷/甲基三氯硅烷混合液修饰的PVDF膜的表面接触角为155°,滚动角2°;集灰实验证明,两种修饰方法制备的PVDF膜均具有良好的防污自洁性能.
关键词:
荷叶效应
,
超疏水性
,
化学浴沉积
,
防污自洁
瞿金东
,
彭家惠
,
陈明凤
,
张华洁
,
夏娟
,
武海龙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6.01.013
如何提高外墙涂料的自清洁能力,并使之保持较长的装饰效果一直是涂料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微粉化技术、荷叶效应、气球陶瓷理论、自分层技术以及光催化效应的原理,及其在改善外墙涂料自清洁性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外墙涂料
,
自清洁
,
微粉化
,
荷叶效应
,
光催化
,
气球陶瓷理论
钱斯文
,
王建方
,
吴文健
功能材料
通过简便的纳米粒子填充法制备超疏水表面,将SiO2纳米粒子与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按不同比例混溶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结构的表面,并探讨了表面微结构对润湿性能的影响.接触角测试表明,随着SiO2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涂层与水接触角逐渐增大,并且当SiO2与聚合物质量比>1.2时发生突跃,显示出超疏水性质.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涂层表面化学环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孔结构分析等方法观察和分析了不同SiO2纳米粒子含量时涂层表面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涂层表面润湿特性的变化主要归因于其表面微结构的不同.并通过粗糙表面润湿理论的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解释了表面微结构对润湿性的影响及接触角的突跃现象.
关键词:
SiO2纳米粒子
,
含氟聚合物
,
纳米微结构
,
超疏水
,
荷叶效应
王春华
,
许瀚文
,
王仲娴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05.015
我国高寒地区冬季采煤中由于改向滚筒表面冻粘引起的输送带跑偏、撕裂问题严重制约了冬季煤矿的安全和高效生产。阐述了冻粘产生的机理,介绍了现有的Young,Wenzel,Cassie 3种接触角理论模型,简述了超疏水涂层的自清洁原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超疏水膜研究进展与制备方法,分析了超疏水膜制备的局限性和应用于改向滚筒的可行性,对解决滚筒冻粘问题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自清洁
,
改向滚筒
,
冻粘
,
荷叶效应
,
接触角
,
超疏水
狄宁
,
刘广义
,
张宝元
材料保护
根据荷叶效应形成的2个条件——表面微纳米结构和蜡状薄膜,总结了国内外制备超疏水表面的2种主要途径,即构建微纳米粗糙表面和修饰表面活性物质;分析了超疏水表面的2种模型,即卡西尔模型和文策尔模型,发现所制备的超疏水表面为卡西尔模型;展望了其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
荷叶效应
,
表面修饰
,
工艺进展
马继龙
,
刘玲
,
陶栋梁
,
崔玉民
,
刑小燕
涂料工业
将纳米氧化锌分散到水性色浆中,然后与水性丙烯酸树脂混合制得水性涂料.研究了纳米氧化锌用量及粒径对水性丙烯酸涂料硬度、附着力、接触角、耐水性和耐冲击性的影响.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锌后涂膜的综合性能均有所提高,纳米氧化锌的用量为1%时涂膜的综合性能较好.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
水性涂料
,
荷叶效应
刘迪
,
吴国民
,
孔振武
涂料工业
自清洁涂料具有经济、美观、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幕墙、桥梁及汽车、风力发电等许多领域.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水性自清洁涂料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文中主要介绍了基于“荷叶效应”的自清洁表面形成原理与方法,综述了疏水性自清洁涂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关键词:
荷叶效应
,
疏水性
,
水性自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