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朝阳
,
江焕峰
,
戚朝荣
,
申艳霞
,
杨少容
,
曾育才
催化学报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和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将PdCl2/高分子聚苯乙烯负载苯酚(PS-Phenol)共催化剂成功地应用于丙烯酸甲酯与甲醇的缩醛化反应中. 当丙烯酸甲酯全部转化时,缩醛化产物 3,3-二甲氧基丙酸甲酯的最佳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7.7%和100%. 与小分子酸性助催化剂相比, PS-Phenol可以通过简单的过滤分离而循环再利用,这有利于贵金属钯的分离与回收.
关键词:
氯化钯
,
聚苯乙烯
,
负载催化剂
,
苯酚
,
丙烯酸甲酯
,
甲醇
,
缩醛化
,
3,3-二甲氧基丙酸甲酯
,
超临界二氧化碳
李迎春
,
曾健青
,
刘莉玫
,
金雪松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2.01.009
用超临界CO2流体及共溶剂乙醇萃取丹参中的3种丹参酮,分别采用正交设计法和系统法考察了萃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甲醇-水(体积比为80∶20)溶液为流动相和检测波长为280 nm的条件下,以外标法检测了萃取产物中3种丹参酮的含量。实验得到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45 ℃;分离温度35 ℃;共溶剂95%(体积分数)乙醇;流量1.0 mL/min。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重现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4~0.99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7%~3.47%。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
萃取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丹参
,
丹参酮ⅡA
,
丹参酮Ⅰ
,
隐丹参酮
李晓文
,
吴东森
,
刘鹏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利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制备了一种低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微孔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微孔薄膜具有实心表层及中心微孔层结构,中心微孔层内泡孔孔径约2 μm,泡孔分布均匀.在相同的发泡温度下,发泡时间在10 s内,随着发泡时间增长,孔径较小(<1μm)的泡孔数目明显减小,泡孔尺寸增大.发泡约10 s后,泡孔尺寸变化略微增加.在230℃~270℃范围内,发泡温度越高,微孔薄膜中心微孔层内的泡孔孔径越小,孔径分布越均匀,泡孔密度越大,薄膜密度也越小.拉伸性能测试表明,随着密度减小,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下降.介电性能分析表明,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明显下降,当密度为0.75 g/cm3时,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降至2.21;在102 Hz~107 Hz频率范围内,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具有较高的频率稳定性.
关键词:
聚酰亚胺
,
低介电常数
,
微孔薄膜
,
超临界二氧化碳
赵陈儒
,
姜培学
,
张有为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含有少量润滑油对冷却条件下水平细圆管中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相应不含润滑油的工况及已有经验关联式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润滑油会使冷却工况下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的对流换热恶化,尤其是二氧化碳温度在准临界温度附近时,恶化现象更显著.本文提出了用于计算含润滑油时冷却工况下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对流换热的经验关联式,其计算结果与90%以上实验数据的偏差在25%以内.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
冷却
,
润滑油
,
对流换热
,
实验研究
刘遵超
,
王珂
,
刘彤
,
杨凤叶
,
曹侃
,
刘敏珊
工程热物理学报
建立了外径为3 mm的内螺纹管三维实体模型,使用Fluent软件研究了在不同的进口雷诺数和操作压力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水平内螺纹管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截面局部换热系数和相同流体局部平均温度下的局部换热系数均随着冷却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流体局部平均温度下的局部换热系数随着进口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冷却压力和进口雷诺数下,流体局部平均温度越接近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临界点温度,局部换热系数也就越大.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
内螺纹管
,
数值模拟
,
换热
,
流动
刘敏珊
,
杨凤叶
,
董其伍
,
张丽娜
,
曹侃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超临界压力下二氧化碳在竖直管内的对流换热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在临界点附近的物性变化,以及不同进口温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和换热系数与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临界点附近,物性变化非常剧烈,尤其是比热容的变化最为明显;在较大雷诺数下,二氧化碳进口温度对微细管道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不同截面处换热系数和煅的变化趋势一致。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
数值模拟
,
换热系数
,
煅
黄师荣
,
吴国忠
,
曾虹燕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9.02.006
研究了无机盐添加剂LiCl对超临界CO2诱导相转化所制得的微孔PVDF膜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对不含盐的体系,PVDF膜显示出液一液分相和结晶作用两种过程的形貌特性,即由互相连接的PVDF粒状微晶包围的蜂窝状孔结构.而对含盐体系,PVDF膜内部形成了大孔结构.随着LiCl加入量的增加,大孔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宽角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由不含盐体系所制得的膜中PVDF晶体结构为α型(Ⅱ型),而由含盐体系所制得的膜中PVDF晶体结构则为β型(Ⅰ型).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表明,约16%~22%的LiCl仍然残留在PVDF膜中.
关键词:
氯化锂
,
聚偏氟乙烯
,
超临界二氧化碳
,
微孔膜
,
大孔
陈存社
,
徐辉
,
李晓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系统地研究了PS与超临界CO2的相互作用,用40 ℃~80 ℃,15 MPa~30MPa条件下的CO2处理0.67mm厚的PS膜,浸泡6 h~10 h.用Fickian扩散理论对PS膜的CO2解吸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CO2的饱和吸附量为9.7%(80 ℃,15 MPa)至13.5%(40 ℃,25 MPa),解吸附扩散系数Dd为1.65×10-11 m2/s至4.26×10-11 m2/s.且它随着CO2吸附量的增长而下降.
关键词:
聚苯乙烯
,
超临界二氧化碳
,
吸附
,
解吸附扩散系数
徐少洪
,
赵斌
,
闫志强
,
刘璐
,
何丹农
材料导报
脂质体作为一种新的药物载体,可以提高药效,抑制或消除副作用.采用传统方法制备脂质体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有毒有机溶剂,这会对环境及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超临界流体技术具有无毒、环保、价廉、可工业化生产等优点.综述了目前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指出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脂质体制备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脂质体
,
超临界流体
,
超临界二氧化碳
,
工业化生产
唐希玲
,
许忠斌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5381.2006.03.012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作为反应介质进行乳液聚合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的一种绿色技术,具有无毒无害,聚合反应速率快,产物易分离和高选择性等特点.介绍了ScCO2乳液聚合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国外最新进展,指出ScCO2技术与乳液聚合相结合制备高分子合成材料,可避免使用有毒或挥发性有机溶剂、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材料性能和简化加工生产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
乳液聚合
,
绿色技术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