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仙
,
张启伟
,
张晓燕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11.03.008
研究了改性竹炭对钯(Ⅱ)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竹炭对钯(Ⅱ)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平衡吸附量为18.0 mg/g;竹炭对钯的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描述,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2.39×10-4/s,表现吸附活化能Ea=40.9 kJ/mol;钯在竹炭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测得吸附热为:△H=-39.8 kJ/mol.
关键词:
无机化学
,
改性竹炭
,
钯(Ⅱ)
,
吸附行为
,
影响因素
杨雪静
,
刘谋盛
,
杨亚玲
,
徐兴志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0.04.025
利用丁二酸酐对经微波预处理的玉米芯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水处理剂.研究了改性玉米芯(MC)对模拟废水中钯(Ⅱ)的动态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流速越大,初始浓度越高,吸附剂用量越少,可使吸附床的床层穿透加快,穿透时间缩短.通过Thomas模型预测,当钯(Ⅱ)的初始浓度不变,饱和吸附量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少,吸附速率常数则随之增加.以0.1 mol·L-1 HCl作为解吸液,4次循环使用后的MC仍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90%)和回收能力(80%).
关键词:
玉米芯
,
丁二酸酐
,
钯(Ⅱ)
,
动态吸附
吴小宁
,
姚秉华
,
冯晋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以聚偏氟乙烯膜(PVDF)为支撑体,煤油为膜溶剂,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为流动载体,研究了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金属Pd( Ⅱ)的传输行为;考察了料液相酸度、分散相膜溶液与解析液体积比以及分散相中KSCN浓度对Pd(Ⅱ)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料液相中盐酸浓度为0.10 mol·L-1、分散相中膜溶液与解析液KSCN体积比为30:30、解析液KSCN浓度为1.60 mol·L-1时,该分散支撑液膜体系对金属Pd(Ⅱ)具有良好的传输作用.在最佳传输条件下,Pd(Ⅱ)起始浓度为5.00×10-5 mol·L-1时,130 min的传输时间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传输效率可以达到79.8%,而传统支撑液膜只有67.8%.
关键词:
液膜分离
,
分散支撑液膜
,
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
,
钯(Ⅱ)
邰超
,
邹洪
,
朱玉军
,
刘凤
,
冉莉楠
,
谷学新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03.02.011
提出了用可溶性滤膜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钯(Ⅱ)的简便方法.钯(Ⅱ)与亚硝基红盐以及氯化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铵形成的三元络合物能够被硝化纤维微孔滤膜定量富集.富集膜溶解在小体积的二甲亚砜中,于420nm处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在5mL溶液中,钯(Ⅱ)含量在0.8~72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应用于工业废水以及催化剂中钯(Ⅱ)的分析,回收率高,结果满意.
关键词:
钯(Ⅱ)
,
光度法
,
富集
,
可溶性滤膜
孙洪良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2.01.002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含1,10-邻菲绕啉(Phen)和羧酸(CA)配体的三元混配物Pd(Phen)(CA)+体系在不同浓度乙醇-水溶液(30%~90%,V/V)中的稳定常数,比较和讨论了各种配合物之间的稳定性差异,并计算了三元混配物Pd(Phen)(PCA)+(PCA为2-苯乙酸和3-苯丙酸)中堆积异构体的百分数.实验结果表明:三元混配物Pd(Phen)(PCA)+分子内的芳环堆积作用与溶液极性有关.溶液极性愈弱,分子内芳环堆积作用愈强,堆积异构体的百分数愈大,三元混配物愈稳定.
关键词:
钯(Ⅱ)
,
稳定常数
,
芳环堆积作用
,
混配物
刘鹏
,
杨秀清
,
马万山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08.10.019
研究了溴化四丁基铵-溴化钾体系分离Pd(Ⅱ)的行为及与其他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Pd(Ⅱ)与溴化钾和溴化四丁基铵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PdBr2-4·2TBAB+,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溴化钾、溴化四丁基铵的浓度分别为1.5×10-2mol/L和2.0×10-3mol/L,Ph 2.0时,Pda(Ⅱ)的浮选率达到99.5%以上.而Pt(Ⅳ),Ru(Ⅲ),Fe(Ⅲ),Rh(Ⅲ),Al(Ⅲ),Cd(Ⅱ),Co(Ⅱ),Hg(Ⅱ),Mn(Ⅱ),Pb(Ⅱ),Zn(Ⅱ),Ni(Ⅱ),Cr(Ⅲ),W(Ⅵ)和V(Ⅴ)在该体系中不被浮选,实现了Pd(Ⅱ)与这些金属离子的定量分离.方法用于合成水样中Pd(Ⅱ)的分离,浮选率为99.5%~100.0%.
关键词:
钯(Ⅱ)
,
溴化钾
,
溴化四丁基铵
,
浮选分离
马万山
,
郭鹏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6.04.034
研究了硫酸铵存在下结晶紫-碘化钾体系萃取钯(Ⅱ)的行为及其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当溶液中硫酸铵、碘化钾、结晶紫的浓度分别为0.05 g·ml-1,2.0×10-2 mol·L-1,2.0×10-4 mol·L-1,pH=4.0时,Pd(Ⅱ)可与Ga(Ⅲ),Mn(Ⅱ),Ni(Ⅱ),Al(Ⅲ),Co(Ⅱ),Rh(Ⅲ),U(Ⅵ),Fe(Ⅱ)离子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和钯镍电镀液中的钯进行了定量萃取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关键词:
钯(Ⅱ)
,
碘化钾
,
结晶紫
,
萃取分离
潘路
,
张锋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6.05.031
研究了磷酸三丁酯(TBP)存在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萃取Pd(Ⅱ)的性能. 具体研究了CTMAB浓度、 TBP浓度、相比、酸度、时间等对Pd(Ⅱ)萃取性能的影响. 水相中钯的浓度为1.000 g·L-1, CTMAB浓度为0.2 mol·L-1时, Pd(Ⅱ)的萃取率达到92.7%. 测定Pd(Ⅱ)的饱和容量大于5 g·L-1. 确定了CTMAB萃取钯的反应方程式为: PdCl42-+RNBr→[PdCl4·RN]-+Br-. 研究了CTMAB与TBP对Pd(Ⅱ)协同萃取的性能, CTMAB, TBP的浓度分别为0.16, 0.04 mol·L-1(二者的总浓度为0.2 mol·L-1)时, 协萃效应达到最大, 协萃系数为3.086. 氨水能有效地反萃Pd(Ⅱ). 载钯有机相中钯浓度为0.96 g·L-1, 氨水的浓度为1 mol·L-1时, 钯的反萃率达到97.6%.
关键词:
CTMAB
,
TBP
,
萃取
,
钯(Ⅱ)
阳泽平
,
刘忠芳
,
胡小莉
,
刘绍璞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7.03.005
在pH值为4.1~5.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诺氟沙星(norfloxacin,NRF)、氧氟沙星(ofloxacin,OFL)、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等氟喹诺酮类抗菌素(fluoro-quinolone derivatives,FQs)与Pd(Ⅱ)反应形成无色阳离子螯合物,当其与曙红Y反应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共振瑞利散射(RRS)均显著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最大RRS峰均位于368 nm处.在一定范围内FQNs的浓度与RRs强度(△I)成正比,4种抗菌素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2.4×10-6g/mL和9.4×10-9g/mL(CPF);0~2.4 x 10-6 g/mL和12.8×l0-9g/mL(NRF);0-2.2×10-6g/mL和16.2×10-9g/mL(LVF);0~2.8×10-6/mL和15.6×10-9mL(OFL).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用于针剂、鸡血清中诺氟沙星的测定时,其回收率在95.0%~101.5%.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快速测定喹诺酮类抗菌素的新方法.
关键词:
共振瑞利散射
,
喹诺酮类抗菌素
,
钯(Ⅱ)
,
曙红Y
刘新星
,
何佳
,
董海刚
,
谭玲
,
何敏
,
郭子文
,
谢建平
贵金属
用FTIR、XPS、TEM等表征方法对溶液中大肠杆菌吸附钯(Ⅱ)的机理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与大肠杆菌和钯(Ⅱ)间静电作用有关,在pH为2.0时吸附量最大,可达120.08 mg/g;对大肠杆菌进行化学修饰,FTIR结果表明细胞表面的氨基、羧基可能为吸附钯(Ⅱ)的主要基团,涉及到表面络合机制;TEM及XPS结果显示吸附6 h后菌体内有尺寸为5~15 nm的钯纳米颗粒生成,说明该吸附过程还存在还原反应.大肠杆菌对钯(Ⅱ)的吸附过程是静电作用、表面络合、氧化还原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微生物冶金
,
大肠杆菌
,
钯(Ⅱ)
,
吸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