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华
,
黄忠
,
胡艳
,
寇兴明
,
胡常伟
,
曾宪诚
催化学报
合成了2-氨基吡啶(2-AP)为配体的Zn(2-AP)2(OAc)2,Ni(2-AP)2(OAc)2和Cu(2-AP)2(OAc)2三种金属配合物,并将其用于催化2-吡啶甲酸对硝基苯酚酯(PNPP)和乙酸对硝基苯酚酯(PNPA)的水解反应. 研究了金属配合物催化PNPP水解的动力学,提出了可能的催化机理. 结果表明,Zn(2-AP)2(OAc)2和Ni(2-AP)2(OAc)2金属配合物对PNPP水解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且Ni(2-AP)2(OAc)2的催化活性大于Zn(2-AP)2(OAc)2,而对PNPA无催化活性. Cu(2-AP)2(OAc)2对PNPP和PNPA均无催化活性. 这可能源自底物本身的特性以及配合物结构的差异. 同时,实验结果也说明合成的Zn(2-AP)2-(OAc)2和Ni(2-AP)2(OAc)2是水解金属酶的良好模型.
关键词:
2-氨基吡啶
,
锌配合物
,
镍配合物
,
铜配合物
,
羧酸酯
,
模拟酶
,
水解
,
催化动力学
黄军
,
李峰波
,
邹瑾
,
潘平来
,
袁国卿
,
石秀丽
,
余鼎声
催化学报
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对催化烯烃-CO完全交替共聚反应活性及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IR和XPS实验结果表明,5-硝基-1,10-菲咯啉的钯配合物催化苯乙烯-CO共聚的高活性与其结构的不对称性有关;揭示了廉价的Cu金属双膦螯合物作为新型乙烯-CO交替共聚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探讨了配合物结构对烯烃-CO共聚反应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同时通过IR,1H NMR和13CNMR确认了所得交替共聚物聚酮的结构.
关键词:
钯配合物
,
铜配合物
,
苯乙烯
,
乙烯
,
一氧化碳
,
共聚
,
聚酮
黄妙龄
人工晶体学报
分别采用普通溶液法和溶剂热法合成了两个以樟脑酸(D-H2Cam)为主配体的配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Cu(D-HCam)2(phen)]·2H2O (1)为单核配合物,四方晶系,P41212空间群,中心铜离子处于变形的四边形的配位环境;配合物{[Co(Hcam)2(4,4'-bipy)(H2O)2]·0.4(H2O)2·3.2H2O}n(2)为一维分子链,正交晶系,C2221空间群,有六个原子在钴原子周围形成一个稍变形的八面体配位环境.同时对两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铜配合物
,
钴配合物
,
(1S,3R)樟脑酸
,
邻菲罗啉
,
4,4-联吡啶
,
晶体结构
,
电化学性质
文丽君
,
王英
,
李海霞
,
李娟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6.09.150302
以2,3-二甲基-5,6-二氰基吡嗪为原料,稀碱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得到配体5,6-二甲基-2,3-吡嗪二甲酰胺,再与醋酸铜在弱碱条件下合成5,6-二甲基-2,3-吡嗪二甲酰胺-铜配合物;采用牛津杯法预试验及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配体5,6-二甲基-2,3-吡嗪二甲酰胺及其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对合成的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进行确证表征。该配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和MBC均为50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均为25 mg/L,而配体没有明显的抑菌杀菌作用,从而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二甲基-吡嗪二甲酰胺
,
铜配合物
,
合成
,
抗菌活性
郑长征
,
杜筱笛
,
权俐
,
丁涛
,
宋斌
人工晶体学报
以2-呋喃甲醛缩水杨酰腙(HL)为配体,将HL与CuCl2·2H2O在乙醇-丙酮体系中反应得配合物CuL2,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X-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CuL2呈现平面四方构型,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a =0.6034(6) nm,b=1.5894(15) nm,c=1.2164(12) nm,β=101.576(18)°,V=1.1428(19) nm3,Z=2.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CuL2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CuL2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水杨酰腙
,
晶体结构
,
铜配合物
,
热稳定性
,
抑菌活性
刘娟
,
王亮
,
郑长征
材料导报
由5-溴-2-羟基苯基乙酮与2-羟基苯甲酰肼在乙醇溶剂中反应得到5-溴-2-羟基苯基乙酮-2-羟基苯甲酰腙.以该酰腙、吡啶和氯化铜水热合成配合物(C15 H11N2O3 Br)Cu(C5 H5N).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98929(19)nm,b=2.4177(5)nm,c=0.78755(16)nm,β=97.285(4)°,V=1.8685(6)nm3,Dc=1.745mg/m3,F(000)=984.荧光光谱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均具有荧光性,配合物在360.0~410.0nm处的荧光强度得到了增强.
关键词:
酰腙
,
铜配合物
,
晶体结构
,
荧光光谱
高洪成
,
颜岩
,
徐晓弘
,
于杰辉
,
牛会玲
,
高文秀
,
张文祥
,
贾明君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5)60919-6
近年来,含有过渡金属配合物和多金属氧酸盐的三维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利用过渡金属配合物优良的可裁剪性和修饰性,可以对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调控,进而构造出具有独特空间结构和性质的新型功能材料.这类材料往往具有多金属氧酸盐与过渡金属配合物两者结合的优点,在医学、光学、磁性材料、气体吸附材料及催化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相比于在化合物合成及结构研究领域中的快速发展,过渡金属配合物修饰的多金属氧酸盐基化合物在催化领域中应用较少.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以4,4′-联吡啶(bipy)或1,4′-双咪唑-1-甲基苯(bix)为氮杂环配体,合成了两个铜配合物修饰的钼氧簇超分子化合物催化剂,分别记为[Cu(bipy)]4[Mo15O47]·2H2O (1)和[Cu(bix)][(Cubix)(δ-Mo8O26)0.5](2).催化剂1中包含一个由铜的4,4′-联吡啶有机链修饰的钼氧簇链,催化剂2是由1,4′-双咪唑-1-甲基苯有机配体、铜离子和八钼酸盐构筑的具有自穿插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反应,考察了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1和2对环辛烯或1-辛烯环氧化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性能均明显优于未引入铜配合物的超分子化合物(H2bix)[(Hbix)2(γ-Mo8O26)]2·H2O (3);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催化剂1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溶剂种类显著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以乙腈为溶剂时,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主产物为苯甲醛(仅有很少量的环氧化合物),而以氯仿为溶剂时,环氧化合物选择性显著提高;中断实验和循环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1和2在1-辛烯环氧化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 FT-IR和XRD表征结果证实,经多次循环使用后催化剂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XPS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1中钼的正电性高于催化剂2,这是由于配体类型不同及钼氧簇结构不同所致.拥有较高正电性的钼物种通常会表现出更高的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能力,这可能是催化剂1的催化活性优于催化剂2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催化剂1具有更开放的框架结构,这更有利于反应物扩散,继而使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需要指出的是,催化剂1和2中存在的铜配合物也可能直接作为新的活性中心参与对氧化剂的活化,继而对催化剂性能(活性和选择性)产生影响;此外,铜配合物与钼氧簇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使所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继而使这类超分子化合物催化剂表现出较为优异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
关键词:
超分子化合物
,
钼氧簇
,
铜配合物
,
烯烃
,
环氧化
徐涵
,
李一志
,
白俊峰
人工晶体学报
用溶液法合成了一维配合物 [Cu(NPG)2(H2O)2]·CH3CH2OH (HNPG=邻苯二甲酰甘氨酸),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磁性和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系数a= 0.47674(12) nm,b= 0.11319(3) nm,c = 0.11614(3) nm,α = 106.468(4) °,β= 100.114(5) °,γ= 94.358(5) °,V= 0.5864(3) nm3,Z= 1.配合物是由CuO6八面体通过共顶点连接构成一维链状结构,分子间氢键对分子间的结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配合物存在弱的反铁磁性.
关键词:
铜配合物
,
晶体结构
,
姜-泰勒效应
,
磁性
方海林
,
袁淑军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7.02.013
以对甲酚、月桂酸、乙二胺等为原料,通过酰化、Fries重排、磺化和缩合等反应,合成了一种含席夫碱结构的新型络合性表面活性剂,合成总产率为39.2%,以该表面活性剂为配体与Cu2+作用形成配合物,产率为87.6%.测定了该表面活性剂在20 ℃时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和发泡高度,结果表明该物质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2.5×10-4 mol/L,其水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为30 mN/m;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该表面活性剂铜配合物在25℃ 0.01 mol/L硼砂缓冲溶液中的生成稳定常数β为1.91×108,实验表明该表面活性剂与Cu2+易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用浓度稀释法测试了该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力最高,其最小杀灭浓度为96.1×10-6 g/mL.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
铜配合物
,
稳定常数
,
抗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