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娟
,
杜荣归
,
卓向东
,
林昌健
材料保护
采用模拟印刷电路板缝隙腐蚀装置,发展阵列电极方法测试缝隙内电路板表面铜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研究了多种因素对其缝隙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缝隙宽度为20~30μm时,印刷电路板容易发生缝隙腐蚀;在浸泡初期,缝隙内铜的腐蚀电位随浸泡时间延长负移,但浸泡48 h后,变化趋势较小;溶液中NaCl浓度达到1 mol/L时,对促进电路板的缝隙腐蚀作用较为明显;酸性范围内,缝隙内电路板腐蚀电位随缝隙大小、浸泡时间、NaCl溶液浓度、溶液的pH值降低而负移;温度低于45℃后,缝隙内铜的腐蚀电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
,
铜
,
缝隙腐蚀
,
阵列电极
陈亚林
,
张伟
,
王伟
,
王佳
,
王琦
,
蔡光旭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doi:10.11902/1005.4537.2013.247
应用阵列电极技术研究了Q235碳钢在3.5%NaCl溶液中的电流分布,并根据电流分布变化过程探究了腐蚀机理.结果表明,浸泡起始阶段,自水线向下,阳极电流呈逐渐增大趋势,表现出宏观氧浓差电池的特征,但此时阴极与阳极电流交叉分布.水线腐蚀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水线附近为阴极,水线下为阳极的氧浓差电池.水线上阴极反应速率的不断增加,推动水线下金属腐蚀由水线下逐渐向水线处扩展,加速了整个金属的腐蚀反应速率.水线腐蚀稳定阶段,水线上成为电极表面主要的阴极反应区域,腐蚀速率处于稳定状态.阵列电极测量技术可以提供整个水线区的电流分布及其变化信息,弥补了传统片状电极的不足,为水线腐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水线腐蚀
,
阵列电极
,
金属腐蚀
,
电流分布
范林
,
邢青
,
邱日
,
张慧霞
,
郭为民
,
侯健
腐蚀学报(英文)
doi:10.11903/1002.6495.2014.364
阵列电极是由一系列规则排列的微电极阵列组成的复合电极,可以实现传统电化学测量中对大面积电极的统计平均信号的获取,而且可以给出电极微区的电位和电流大小和分布信息,从而准确表征电极表面的电化学不均匀性.本文就阵列电极技术在腐蚀领域的应用进展,及其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阵列电极
,
局部腐蚀
,
微区电化学
胡杰珍
,
李晓刚
,
邓培昌
,
张际标
,
王贵
,
苏林海
腐蚀学报(英文)
doi:10.11903/1002.6495.2015.195
利用阵列电极技术捕获了在不同浸泡时间下每个微电极与其它99个微电极整体的电偶电流,分析获得了海水/海泥界面附近阴、阳极分布区域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极化和电化学阻抗技术对垂直海水/海泥界面的一行微电极进行测试,获得了距海水/海泥界面不同距离的微电极的腐蚀电流、腐蚀电位,并观察了腐蚀形貌,探讨了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平行于海水/海泥界面的海泥区域为电偶腐蚀阳极区、对应的海水区域为电偶腐蚀阴极区域;海水/海泥界面区金属的腐蚀是由电位差、溶解氧浓度、海泥阻抗等多因素控制;腐蚀主要区域是近海水/海泥界面的海泥区域及远海水/海泥界面的海水区域.海水中较高浓度的氧促进了腐蚀产物的致密化,而海泥中缺氧环境及微生物抑制了腐蚀产物的致密化.
关键词:
海水/海泥界面
,
腐蚀
,
阵列电极
,
电偶腐蚀
周盈科
,
贺本林
,
申承民
,
力虎林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4.04.015
在溶胶溶液中通过PAA模板沉积不同时间制备出LiCoO2晶须有序阵列.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沉积较长时间,所得晶须长度较长,分布更均匀,并且结晶程度更好.XRD分析表明得到了层状的LiCoO2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LiCoO2晶须有序阵列电极具有很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较高的容量.
关键词:
LiCoO2晶须
,
阵列电极
,
锂离子电池
,
PAA模板
冯林
,
王燕华
,
钟莲
,
王佳
,
李爱娇
,
金晓晓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doi:10.11902/1005.4537.2015.162
采用动电位极化(PDS)、电化学阻抗谱(EIS)、电容测量以及阵列电极等技术研究了Cu的短期贮存对其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Cu表面膜呈现p型半导体结构,经过短期贮存后载流子浓度减小,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下降,表面膜对腐蚀阴极过程、阳极过程均有抑制作用.Cu在NaCl液滴下呈现典型的局部腐蚀特征;经过贮存后,电极表面润湿性减弱,腐蚀活性降低,总体平均腐蚀强度减弱,但是局部腐蚀强度反而增强.
关键词:
阵列电极
,
短期贮存
,
Cu
,
Mott-Schottky曲线
,
液滴
,
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