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民邹德辉易伦雄董汉雄李平和刘凯吴开明
金属学报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变温时效对极低碳针状铁素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450---500 ℃时效处理时, 第二相析出较少, 组织无明显粗化,强度无明显变化; 550---650 ℃时效时, 强度快速上升, 主要是ε--Cu和Nb(C, N)第二相粒子的弥散析出所致; 650 ℃以上时效时, 发生过时效现象, 铁素体板条和第二相粒子粗化, 导致强度迅速下降; 时效温度达到750 ℃时进入两相区, 局部富C和合金元素富集区域先奥氏体化, 时效后冷却过程中形成了高碳的M/A组织, 使钢的韧性迅速恶化.
关键词:
极低碳钢
,
acicular ferrite
,
aging
,
ε--Cu
,
precipitation
阿荣
,
潘川
,
赵琳
,
田志凌
钢铁
对不同Ti含量的气电立焊焊缝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Ti的质量分数在0.028%~0.038%范围内时,焊缝中获得大量细小的针状铁素体,焊缝组织及低温韧性得以明显改善.当Ti过量时,焊缝中的针状铁素体减少,组织以贝氏体为主,低温韧性相应下降.焊缝组织中观察到块状和条状的M-A组元,随着焊缝Ti含量增加,其总量增加.焊缝夹杂物多为以氧化物为核心,外层包裹着MnS的复合夹杂物,并随夹杂物Ti含量的增加,由Mn-Si-Al-O型向TiMn-Al-O型转变,有利于促进针状铁素体形成.而当焊缝中Ti过量时,主要夹杂物又转变为对针状铁素体形核无效的Ti-A1 O型,促进了贝氏体转变.
关键词:
大线能量焊接
,
Ti
,
针状铁素体
,
M-A组元
,
焊缝组织
,
力学性能
李瑞
,
程知松
,
余伟
,
蔡庆伍
,
刘涛
,
何博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低碳Mn-Mo-Nb-Cr-Ni系的成分设计,轧后采用高密层流冷却装置,来研究轧后冷却速度及终冷温度对Q800E工程机械用钢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冷速或降低终冷温度都可以提高组织中板条贝氏体的比例,细化贝氏体板条,使强度显著提高;但当冷速过大时,弱化了针状铁素体对板条束的分割细化作用;终冷温度较高或冷速较低时,将有利于碳原子的扩散,使组织中M/A组元尺寸增大,部分呈尖角状,甚至在变形带上呈链状分布,严重损害低温冲击韧性.
关键词:
冷却速度
,
终冷温度
,
针状铁素体
,
M/A组元
,
低温冲击韧性
曾燕屏
,
朱鹏宇
,
仝珂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和常规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两种X7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管线钢的低温韧性不仅与其有效晶粒尺寸有关,而且还与其组织中的马奥岛和析出相有关;但是,与管线钢中大角度晶界所占的百分比没有直接的关系.有效晶粒尺寸越小,马奥岛和富钛氮化物数量越少、尺寸越小,管线钢的低温韧性就越好.富铌碳化物与高密度的位错和亚结构不仅能提高管线钢的屈服强度,而且还能增大其加工硬化速率,从而使其抗拉强度明显升高,屈强比减小.由此可见,通过显微组织的优化,可以得到高强度高韧性的管线钢.
关键词:
X70管线钢
,
显微组织
,
力学性能
,
有效晶粒尺寸
,
针状铁素体
王学林
,
董利明
,
杨玮玮
,
张宇
,
王学敏
,
尚成嘉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453
以Mn-Ni-Mo-Ti-B为主要合金系,研制出适用于低温服役环境下的高强高韧管线钢埋弧焊丝,并应用于30.8 mm厚K65管线钢现场焊接实验.结果表明,焊缝金属屈服强度达到583~689 MPa,抗拉强度达到714~768 MPa,-40℃冲击功均在90 J以上,焊缝具有优异的强韧性匹配.焊丝直径为4.0 mm,适用于四丝双面埋弧焊,效率高,且热影响区(HAZ)低温韧性优异(-40℃冲击功>100 J).采用OM,TEM和LePera方法对焊缝金属组织的观察表明,焊缝组织主要为精细的针状铁素体、少量的先共析晶界铁素体、侧板条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细小马氏体/奥氏体(M/A)岛状颗粒.焊缝金属中0.2%Mo可以有效抑制先共析晶界铁素体及侧板条铁素体的生成,晶粒细化作用显著.Mn和Ni的适量增加会促进针状铁素体的形成,显著提高焊缝金属低温韧性.但Mn,Ni配比不当而超过某个范围时将会导致马氏体或其它低温相变产物形成,削弱低温韧性.当K65焊缝金属中含(1.5%~2.0%)Mn,(0.9%~l.2%)Ni,(0.2%~0.25%)Mo时,可以使其具有高强度的同时低温冲击韧性优异,且在Mn与Ni配比含量不越过马氏体形成线(Ms线)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加Mn减Ni的方法配比其合金含量.
关键词:
K65管线钢
,
焊缝金属
,
热影响区
,
针状铁素体
,
马氏体/奥氏体组元
,
低温冲击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