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大锋徐刚王伟彭剑超王均安周邦新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0.00476
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和萃取复型方法研究了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模拟钢中富Cu原子团簇的析出. 提高了Cu含量的压力容器模拟钢经过880 ℃水淬, 再经过660 ℃/10 h调质处理, 随后在370 ℃进行不同时间的时效处理,利用APT对时效4500 h的样品分析结果显示, 样品中富Cu原子团簇的数量密度达 到3.1×1023m-3. 富Cu团簇大小在1-5 nm范围内时,随着团簇长大含Cu量也迅速增加. Ni和Mn除了在Cu团簇中发生偏聚外,还会在团簇的周围发生富集. 用4%硝酸酒精溶液作腐蚀液可以将小至5 nm的富Cu团簇从α-Fe中萃取出来, HRTEM和EDS分析显示, 富Cu团簇中存在孪晶结构,虽然大多数团簇是含Cu 10%-80%(原子分数)的Cu-Fe(Ni, Mn)合金, 但都是9R或fcc结构的均匀固溶体.
关键词:
压力容器模拟钢
,
Cu–rich cluster
,
atom probe tomography
,
extrction replica
,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宋辉
,
王晓姣
,
严菊杰
,
邱涛
,
李慧
,
刘文庆
材料热处理学报
将沉淀强化型奥氏体钢在980℃固溶1h后淬火,然后在500 ~ 850℃时效4h,750℃析出强化效果最好.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离子显微镜(FIM),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强化相析出过程.结果表明,析出相为球形,是与基体共格的面心立方结构的γ'-Ni3(Al,Ti)相.随着时效温度提高,析出相尺寸增大,密度降低,Al元素和Ti元素在析出相与基体中的分配比逐渐提高,Ti元素的分配比明显高于Al元素,表现出更强的析出倾向.
关键词:
沉淀强化型奥氏体钢
,
γ'-Ni3(Al,Ti)相
,
分配比
,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李慧
,
汪波
,
刘文庆
,
夏爽
,
周邦新
,
苏诚
,
丁文炎
,
谌炎松
材料研究学报
采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等测试手段分析了LT24铝合金热轧后合金元素的偏聚规律.结果表明:热轧态铝合金晶粒内部有成分为Al05Mg(Si0.7Cu03)的析出相,析出相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处没有元素偏聚.溶质原子Mg、Si、Cu在晶界处偏聚,在晶界处的偏聚规律与晶粒内部的相反,Cu的偏聚倾向远大于Si和Mg,晶界处Cu的含量达到基体Cu含量的45倍左右.基于实验结果,讨论了合金元素偏聚的规律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铝合金
,
偏聚
,
析出
,
晶界
,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王晓姣
,
沈琴
,
严菊杰
,
邱涛
,
汪波
,
李慧
,
刘文庆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4.00118
沉淀强化钢在900℃固溶2h后水淬,500℃时效1h,利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两相区强化相的析出特点.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中没有析出相,马氏体和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界面处均有强化相析出,马氏体中靠近界面处有一层析出贫化区.界面处强化相的等效半径和间距均大于马氏体中的强化相,界面处富Cu相和NiAl相中Cu,Ni和A1的含量均大于马氏体中的富Cu相和NiAl相,而且界面处富Cu相和NiAl相的分离趋势要大于马氏体,这是因为界面处存在大量缺陷,促进了强化相的长大,使得界面处和马氏体中的强化相处于长大的不同阶段.
关键词:
残余奥氏体
,
马氏体
,
相界面
,
强化相
,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
汪波
,
王晓姣
,
宋辉
,
严菊杰
,
邱涛
,
刘文庆
,
李慧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3.00733
采用显微硬度测试、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核元件燃料包壳备选材料LT24铝合金在180℃人工时效早期显微硬度、组织变化及析出序列中析出物的Mg与Si原子比(p).结果表明,在180℃时效初期,合金的硬度显著增加,析出高数量密度的溶质原子团簇和球状Guinier-Preston (GP)区;时效4h后达到硬度峰值,析出物以高数量密度的针状β"相为主;进一步时效,合金处于一硬度平台,析出物仍以β"相为主.随时效时间的延长,析出相逐渐长大,ρ逐渐增加,β"相中ρ在1.23~1.35之间,β"相对合金的强化起最重要作用.在早期时效过程中合金析出物的析出序列为过饱和固溶体→溶质原子团簇→溶质原子团簇+GP区→溶质原子团簇+GP区+β"相.
关键词:
铝合金
,
溶质原子团簇
,
纳米析出相
,
析出强化
,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