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云
,
郑修新
,
张思思
,
吴伟
功能材料
将丙烯酰胺(AM)改性的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介孔材料孔道内,形成氨基改性的CO2吸附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物理吸附-脱附(BET)、红外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吸附法研究了材料的CO2吸附和脱附性能,并与TEPA负载的吸附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备介孔分子筛MCM-41的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结构规整度低的材料对TEPA-AM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经过TE-PA-AM修饰的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CO2吸附性能,当TEPA-AM负载量达60%,该材料的吸附能力达到159.1mg/g;经过12次循环使用吸附量不下降。
关键词:
介孔材料
,
四乙烯五胺
,
CO2吸附
,
循环
,
丙烯酰胺
刘海波
,
谌春林
,
王磊
,
潘晶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22.001
以二乙烯苯(DVB)和1-乙烯基-3-丁基咪唑溴盐([VBIm] Br)共聚物为原料,铁氰化钾为催化剂前驱体,在600~1000℃下固相碳化制备了掺氮纳米碳管(NCNT)块体.利用SEM、TEM、Raman、XPS、物理吸附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采用KOH在600~800℃下对NCNT进行活化,发现处理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其孔结构的关键因素.CQ吸附实验表明,单位孔容的微孔吸附量与碳材料表面氮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
固相合成
,
掺氮碳纳米管
,
KOH活化
,
CO2吸附
林小英
,
张惠云
,
刘亚敏
,
江梅
,
刘明华
,
白生杰
,
林诚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1.70.04
以椰壳活性炭为载体,进行HNO3+TEPA复合改性和KOH+TEPA复合改性,并考察活性炭复合改性前后对模拟烟气中CO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KOH+TEPA复合改性后吸附性能提高,HNO3+TEPA复合改性后吸附性能降低。KOH+TEPA复合改性后的活性炭(OH‐TEPA‐AC)在303K条件下,对模拟烟气(10%(体积分数)CO2,90%(体积分数)N2)中CO2的静态吸附量从改性前的06.70mmol/g提高到1.182mmol/g。在303K条件下,活性炭OH‐TEPA‐AC对模拟烟气中CO2的动态吸附量稳定在09.70~1.152mmol/g间,对引入水分的烟气中CO2的吸附量稳定在11.92~12.15mmol/g间,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吸附性能及对水分的稳定性。动力学分析表明,OH‐TEPA‐AC对模拟烟气中CO2的平均吸附热值为-520.kJ/mol,保证了工业实际应用的经济性。
关键词:
椰壳活性炭
,
复合改性
,
KOH+TEPA
,
HNO3+TEPA
,
CO2吸附
宋涛
,
廖景明
,
肖军
,
沈来宏
新型炭材料
doi:10.1016/S1872-5805(15)60181-0
以玉米秸秆作为生物质活性炭的原材料,CO2作为活化介质,分别以KOH、HNO3和CH3 COOH作活化剂,在800℃下一步法制备出玉米秸秆活性炭,并针对部分样品分别使用KOH、HNO3和CH3 COOH进行化学活化。分别考察CO2活化时间、CO2活化剂浓度、化学活化种类及后续热处理工艺对样品吸附CO2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活化过程可拓展活性炭的空隙结构,显著提高其对CO2的吸附。在最优工艺下(4mol/L HNO3活化+100℃水浴加热1h+600℃热处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达639.8 m2/g,其CO2捕集效率为7.33%,高于市场商业用活性炭的6.55%。同时,考察活性炭微孔和中孔对CO2吸附的影响规律,并采用Bangham动力学模型探讨样品的吸附性能。
关键词:
CO2吸附
,
活性炭
,
生物质
,
物理活化
,
化学活化
陈爱兵
,
于奕峰
,
臧文伟
,
齐国禄
,
于运红
,
李月彤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40175
CO2作为温室气体,其捕集和存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孔碳材料掺杂N原子后可以极大地改变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增强表面碱性,在CO2吸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N掺杂最新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原位、后处理等掺N方法和不同孔道结构对CO2吸附分离或扩散传质的影响,总结归纳了材料的物理结构参数、表面化学性质与CO2吸附分离性能的关系,指出了各种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为高性能的CO2吸附剂的定向设计、制备以及工业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多孔碳
,
氮掺杂
,
CO2吸附
,
综述
曹静
,
焦剑
,
赵莉珍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18.012
研究了有机胺固载3D蠕虫状介孔二氧化硅MSU-J的表面结构、介孔类型、氮含量以及吸附温度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N2吸附/脱附、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介孔结构和CO2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浸渍法对MSU-J进行氨基改性的效率明显高于接枝法,产物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且水化处理后介孔MSU-J表面的Si-OH得以再生使氨基的负载量增加,CO2吸附量从43.2 mg/g增加到52.6 mg/g.与SBA-15相比,氨基改性后MSU-J的CO2吸附量从28.4 mg/g增加到154.5 mg/g,远大于前者的23.4~65.4 mg/g.吸附温度对MSU-J吸附CO2的影响很大,且随吸附温度降低,吸附量升高,在室温时达最大值125 mg/g,故MSU-J的低温吸附性能优异.
关键词:
MSU-J
,
CO2吸附
,
表面结构
,
介孔类型
,
吸附温度
施丽丽
,
李容
,
周绪忠
有色金属工程
doi:10.3969/j.issn.2095-1744.2016.06.021
采用浸渍法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研究改性活性炭对CO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改性剂硝酸铵用量、改性温度和时间以及改性后活性炭干燥时间对改性活性炭吸附C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处理的活性炭对CO2的吸附容量比未经过改性的大,当改性剂硝酸铵溶液与活性炭质量比为2∶1、改性温度80℃、改性时间2h和改性后活性炭干燥时间为6h时,改性活性炭对CO2的饱和吸附量最大,可达到5.113 mmol/g.与未改性活性炭对CO2的饱和吸附量(0.920 mmol/g)相比提高了5.6倍.
关键词:
硝酸铵
,
浸渍
,
活性炭改性
,
CO2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