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保卫
,
石夏颖
,
马锋锋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2.2015082003
以胡麻、油菜的秸秆和油渣热解制得的4种生物炭为吸附剂,以批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Cr(Ⅵ)-Cu(Ⅱ)混合溶液体系中两种金属的吸附作用,考察吸附时间和初始金属浓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与单一吸附体系对比,分析了可能的交互作用机制.发现混合体系中生物炭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与单一金属体系下相似,但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量较单一Cr(Ⅵ)体系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Cu(Ⅱ)的吸附量较单一 Cu(Ⅱ)体系明显增大.表明两种金属在4种生物炭上的吸附存在交互作用,为协同吸附作用.交互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两种金属离子间正负电荷的静电引力作用.
关键词:
生物炭
,
胡麻
,
油菜
,
Cr(Ⅵ)
,
Cu(Ⅱ)
,
吸附
,
交互作用
伍婵翠
,
梁英
,
李京鸿
,
莫晓晓
,
高清
,
余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采用不同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寻求吸附效果最好的改性产品,并研究其对溶液中Cu2+、Cd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与未改性竹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氧化改性竹炭对Cu2+、Cd2+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改性竹炭和未经改性的竹炭.吸附温度为15℃、25℃、45℃时,氧化竹炭对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653mg/g、6.702mg/g和7.897mg/g,而氧化竹炭对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00mg/g、1.826mg/g和2.282mg/g.氧化改性竹炭对Cu2+、Cd2+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实验证明,氧化竹炭是一种应用前景广泛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关键词:
氧化竹炭
,
改性
,
竹炭
,
吸附
,
Cu(Ⅱ)
,
Cd(Ⅱ)
张晓涛
,
王喜明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41021.006
采用木质纤维素(LNC)与纳米蒙脱土(nano-MMT)插层复合制备出的LNC/nano-MMT复合材料作为吸附剂,进行了模拟含铜废水中Cu (Ⅱ)的吸附和解吸实验.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含Cu (Ⅱ)溶液的初始浓度、pH值、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溶液中Cu (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吸附条件是Cu (Ⅱ)溶液初始浓度0.03 mol·L-1,pH值4.9,吸附温度50℃,吸附时间60 min时,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值322.56 mg·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其吸附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使用HNO3对LNC/nanoMMT复合材料进行解吸再生实验.结果表明:以0.1 mol·L-1的HNO3作为解吸剂,解吸温度40℃,超声波解吸时间30 min时最大解吸量可达到283.15 mg·g-1.结合XRD、SEM和FTIR分析LNC/nano-MMT复合材料的吸附机制.吸附/解吸循环实验研究表明:LNC/nano-MMT复合材料重复使用4次时吸附量仍较高,是一种优良的可循环利用的高效吸附剂.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
纳米蒙脱土
,
复合材料
,
Cu(Ⅱ)
,
吸附
,
解吸
,
废水
赵二劳
,
张秀玲
,
白建华
,
臧雪君
材料保护
花生壳资源丰富,吸附重金属离子有较大优势.为此,研究了花生壳对溶液中Cu(Ⅱ)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溶液pH值、Cu(Ⅱ)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pH值、Cu(Ⅱ)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花生壳吸附Cu(Ⅱ)有较大影响,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20 min;花生壳对Cu(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不同温度下吸附过程的△G0<0,△H0>0,△S0 >0,表明花生壳对Cu(Ⅱ)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关键词:
花生壳
,
Cu(Ⅱ)
,
吸附
,
动力学
,
热力学
程昌敬
,
刘东
,
张嫦
材料导报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Fe3O4纳米粒子,通过在磁性Fe3O4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赖氨酸,制备一种新型磁性纳米吸附剂.通过TEM、FT-IR、XRD、VSM对其进行表征,着重研究了其对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pH值能显著影响吸附剂对Cu( Ⅱ)的吸附效果,pH为5时其效果最佳.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 模型,T=298K、pH=5、V=5mL时,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qm=22.42mg/g,吸附常数为0.0346L/mg.
关键词:
功能化Fe3O4纳米粒子
,
赖氨酸
,
Cu(Ⅱ)
,
吸附
,
Langmuir模型
赵二劳
,
白建华
,
臧雪君
,
郭青枝
电镀与精饰
doi:10.3969/j.issn.1001-3849.2012.05.011
以花生壳对Cu(Ⅱ)的去除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了花生壳吸附Cu(Ⅱ)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花生壳吸附Cu(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0.15g花生壳,20mL ρ[Cu(Ⅱ)]为20 mg/L溶液,pH为4.4,吸附t为60 min.此工艺条件下,对Cu(Ⅱ)的去除率可达93.52%.
关键词:
花生壳
,
Cu(Ⅱ)
,
吸附
,
正交试验
高玲
,
任守信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04.05.001
应用Elman回归神经网络同时测定3组分混合物,并应用偏最小二乘法作为对比,编制了PERNN和PPLS程序执行有关计算,通过最佳化确定了Elman回归网络的结构和参数.3种组分Cu(Ⅱ),Ni(Ⅱ),Cr(Ⅲ)的混合物经Elman回归神经网络定量测定,预测标准偏差和预测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54×10-3mol/L和2.58%.实验结果显示本法是成功的,且优于偏最小二乘法.
关键词:
elman回归神经网络
,
同时定量分析
,
Cu(Ⅱ)
,
Ni(Ⅱ)
,
Cr(Ⅲ)
,
全光谱
党明岩
,
李壮志
,
李俊杰
,
赵春英
电镀与精饰
doi:10.3969/j.issn.1001-3849.2015.05.010
采用Cu(Ⅱ)离子为印迹离子,以壳聚糖为原料,甲醛为预交联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微波法制备出改性壳聚糖吸附剂.考察了合成过程中操作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质量分数为6%、17.4mL甲醛、8.76 mL环氧氯丙烷、酸化t为10h、θ为70℃时,所得Cu(Ⅱ)印迹交联壳聚糖吸附剂对Cu(Ⅱ)的吸附容量高达3.466 mmol/g;在混合金属离子溶液中,该吸附剂对Cu(Ⅱ)表现出较强的吸附选择性.
关键词:
Cu(Ⅱ)
,
吸附
,
印迹
,
微波法
,
交联壳聚糖吸附剂
王帅
,
赵刚
,
钟宏
,
文彦龙
,
肖静晶
,
刘广义
材料导报
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Cu(Ⅱ)初始浓度和溶液酸度对聚苯乙烯改性烷氧羰基硫脲螯合树脂(PSATU)吸附Cu(Ⅱ)性能的影响,树脂对Cu(Ⅱ)的饱和吸附容量为0.431mmol/g.PSATU树脂吸附过程符合Boyd液膜扩散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焓变和熵变大于零,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小于零,吸附过程为吸热的自发过程.PSATU树脂吸附Cu(Ⅱ)后,C=O、C=S和N-H键的吸收峰发生了变化,表明吸附过程中Cu与相应官能团发生了配位.
关键词:
聚苯乙烯
,
烷氧羰基硫脲螯合树脂
,
吸附
,
Cu(Ⅱ)
傅生会
,
刘忠芳
,
刘绍璞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11.001
在pH值为4.4~5.1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头孢曲松钠(CTRX)与Cu(Ⅱ)及赤藓红(Ery)形成1:2:3的离子缔合物,可引起体系吸收光谱的变化、荧光猝灭和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急剧增强,并产生了新的RRS光谱,最大RRS波长位于329 nm处. 吸光度增加、荧光猝灭和RRS增强在一定CTRX浓度范围内成正比,三者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4.4×10-7~4.0×10-6 g/mL和1.3×10-7 g/mL(分光光度法);2.4×10-7~1.5×10-6 g/mL和7.2×10-8 g/mL(荧光猝灭法)及2.9×10-8~2.0×10-6 g/mL和8.8×10-9 g/mL(RRS法). 确定了适宜的测试条件,讨论了离子缔合物的组成和反应机理. 考察了共存物质对RRS法测定CTRX的影响. 结果表明,RRS法测CTRX不仅灵敏度高,而且选择性好,用于血清和尿样中头孢曲松钠的测定,取得满意结果.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
Cu(Ⅱ)
,
赤藓红
,
共振瑞利散射法
,
分光光度法
,
荧光猝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