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分光光度法测定酸性镀铜液中的微量铁

王爱荣 , 杨凤霞 , 杨燕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5.10.017

采用分光光度法,以二甲酚橙为显色剂、双氧水为氧化剂,用1.5×10-2mol/L的硫酸做介质,在波长为558 nm处对酸性镀铜液中的Fe(Ⅲ)进行测定.讨论了酸度、显色剂用量和显色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以及铜离子和其它成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采用该法与原子吸收法测定某厂实际镀液中微量铁含量的误差仅为2.67%,说明该法能满足实际要求.该方法灵敏度与准确度高,测定过程迅速、简便,回收率在93.25%~106.20%之间.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 酸性镀铜 , Fe(Ⅲ) , 二甲酚橙

伯胺(N1923)-正辛烷在硫酸体系中萃取和反萃Fe(III)机理的研究

刘会洲 , 于淑秋 , 陈家镛

金属学报

对伯胺—正辛烷萃取体系在萃取和反萃过程中有机相组成和水含量的变化用FTIR和光子相关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伯胺与水相酸作用生成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在有机相中易生成反相胶团。其萃取和反萃过程的实质是反相胶团内外的阳离子交换过程。Fe(Ⅲ)以水合形式萃取入有机相中,Fe(Ⅲ)的水解可能发生在反相胶团的微环境中。

关键词: Fe(Ⅲ) , primary amine (N1923) , extraction , stripping

Fe(Ⅲ)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及性能

齐晶瑶 , 李欣 , 边疆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7.06.007

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是给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油酸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乙腈为溶剂,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Fe(Ⅲ)印迹聚合物微球.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比表面积测定仪等进行了该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表征.研究表明:该聚合物微球外观形貌和内部孔隙清晰分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对水中的重金属Fe(Ⅲ)具有良好的识别和吸附性能.

关键词: Fe(Ⅲ) ,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 分子印迹聚合物 , 制备

吐温80存在下桑色素与Fe(Ⅲ)显色反应的研究

李化全 , 李收斌

钛工业进展 doi:10.3969/j.issn.1009-9964.2006.03.012

研究了在非离子活性剂吐温80存在下,桑色素与Fe(Ⅱ)显色反应的适宜条件,发现在pH为3.8~4.2的醋酸-醋酸钠介质中,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417 nm,该方法在0~18μg/25 ml的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选择性好,结果满意.

关键词: 显色反应 , Fe(Ⅲ) , 桑色素 , 吐温80 , 钛白粉

聚乙烯醇纤维-Fe(Ⅲ)配位反应动力学

陈培根 , 吴之传 , 汪学骞 , 陶庭先 , 张宇东 , 王二兰 , 辛后群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7.03.016

以聚乙烯醇纤维(PVA)为配体原料,与FeCl3在溶液中进行反应,制备了PVA-Fe(Ⅲ)配合物,研究了PVA与溶液中Fe(Ⅲ)配位反应的动力学行为,为纤维与金属离子配位反应建立了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该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2 h,Fe(Ⅲ)初始浓度c=0.08 mol/L,体系pH=2.0.PVA与Fe(Ⅲ)结合表现出单分子层吸附的特征,属化学结合;PVA配合Fe(Ⅲ)的量与溶液中Fe(Ⅲ)浓度之间符合Langmuir方程,饱和配合量为171.8 mg/g干纤维.由反应时间与溶液剩余浓度的关系,用初始浓度法求出该反应为一级反应;在不同温度下,以聚乙烯醇纤维与初始浓度为0.080 29 mol/L的Fe(Ⅲ)溶液进行反应,测定了各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由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根据Arrhenius方程,得出该反应的活化能Ea为144.98 kJ/mol,速率常数为lg k=-Ea/2.303RT+20.48.

关键词: 聚乙烯醇纤维 , Fe(Ⅲ) , 反应动力学 , 活化能 , 速率常数

吖啶红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铁(Ⅲ)

宋仲容 , 邹容 , 何家洪 , 徐强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2.00280

在pH =3.2的HC1介质中,Fe(Ⅲ)氧化Ⅰ-产生Ⅰ2,Ⅰ2与过量Ⅰ-形成Ⅰ-3,Ⅰ-3与吖啶红(AR)通过静电引力缔合形成AR-Ⅰ3离子缔合物(结合比为n(Ⅰ-3)∶n(AR) =1∶1),AR-Ⅰ3分子自动聚集形成(AR-Ⅰ3)n缔合物微粒,从而引起共振散射光谱显著增强,其最大散射峰位于468 nm.实验研究了介质条件、共振探针用量等因素对散射体系的影响,考察了该散射反应稳定性及共存物质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和散射光谱增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Fe(Ⅲ)与共振光散射强度增强值△I468nm在0.08 ~0.56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76×10-7g/L.该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可用于水样中痕量Fe(Ⅲ)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一致,回收率为96.0% ~ 102.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3%.

关键词: 吖啶红 , 共振散射 , 缔合物颗粒 , Fe(Ⅲ)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