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铨
,
韩孝族
,
郭凤春
材料研究学报
用DSC和动态弹粘谱(DMS)研究了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聚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PU(PECH)/PSIPN]的玻璃化转变行为发现,当IPN中聚苯乙烯(PS)含量大于20%(质量分数)时,IPN是不相容体系,有两个玻璃化转变PS交链度的增加,对应于PU的玻璃化转变(TgⅠ)不变,对应于PS的玻璃化转变(TgⅡ)向高温方向移动,转变越来越不明显,加入氨酯反应催化剂时,Tg明显内移,TgⅡ内移超过20℃,相容性增加。
关键词:
IPN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万里鹰
,
朱美芳
功能材料
通过原位复合技术把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分散到核-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中制备PBPCS与IPN聚丙烯酸酯三元共混阻尼材料.由IR光谱、TEM透射电镜初步认为PBPCS被包裹在IPN聚丙烯酸酯聚合物中,但PBPCS的加入会影响到核壳粒子结构的正常形态.通过DMA实验得到耗散因子曲线表明,加入PBPCS的三元共混物在高温区的最大耗散因子提高到0.9以上,表明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在一定程度上增加IPN聚丙烯酸酯的阻尼能力,同时从体系中分子链相对运动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关键词: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
PBPCS
,
IPN
,
耗散因子
,
阻尼性能
孙群辉
,
姜正军
,
余作华
,
吴向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IR、DSC及TEM等手段,表征了聚醚型聚氨酯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PUDGEBA)/聚苯乙烯(PSt)室温同步固化IPN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所形成的固化产物,在3427 cm-1处有强而宽的吸收,说明形成强的分子间氢键和较弱的分子内氢键.DSC谱图只出现单一的转变,说明体系内两个组分的共混相容性较好;由于两个网络的固化速度基本同步,所形成的聚合物呈现界面较为模糊的双连续层状微相分离结构,层带宽度约1.0~2.0 μm,层带中还有与之垂直重叠的亚片层结构,宽约0.1~0.2 μm.
关键词: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
,
聚苯乙烯
,
IPN
,
氢键
,
结构表征
,
微相分离
刘鸿志
,
甘文君
,
沈静
,
葛韬
,
金玉树
,
倪乐韩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6.04.015
用二羟甲基丙酸对异氰酸酯封端的有机硅改性的聚氨酯预聚体进行扩链,得到异氰酸酯封端的有机硅改性的含羧基的聚氨酯齐聚物.以此齐聚物作为增韧剂接枝改性环氧树脂,用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甲烷(MOCA)进行固化,得到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FTIR和SEM测试技术研究了IPN形成的动力学和微相分离行为;用动态力学分析(DMA)考察了不同配比下IPN的力学性能;用TGA研究了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当PU齐聚物的质量分数为25%时,所生成材料的抗冲强度为23.58 kg/m2,玻璃态模量为1×103 MPa,比纯环氧树脂的相应值分别提高了116.7%和近100%;而5%的质量热损失温度(362℃)几乎保持不变.
关键词:
聚氨酯齐聚物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环氧树脂
,
增韧
,
IPN
陈丽丽
,
全凤玉
,
纪全
,
孔庆山
,
隋坤艳
,
夏延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海藻酸钠为聚合物基体,采用溶胶-凝胶法使正硅酸乙酯在海藻酸纳中水解聚合,形成二氧化硅含量分别为0%、20%、30%、40%的有机/无机互穿网络膜.通过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衍射(XRD)对所得样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无机相SiO_2的加入时海藻酸钠膜的结构和结晶性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控制合适的SiO_2含量可以获得相容性好的互穿网络膜.
关键词:
海藻酸钠
,
二氧化硅
,
互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