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强
,
陈文革
,
陶文俊
,
邵菲
,
丁秉均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两种粒径的氧化铜粉末和粒径为1.5 μm的三氧化钨粉末来制备高纯度的CuWO4粉末,分别通过控制CuWO4粉末在360和750℃两个阶段的氢气还原作用,制备出钨包覆铜纳米复合粉体.复合粉体的微观形貌,组织结构与颗粒尺寸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衍射分析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测试,激光粒度测试仪(LPSA)用来测试CuWO4粉末的粒度.由小粒度CuWO4粉末制备出的钨包覆铜纳米复合粉体的钨包覆层厚度小,氢气还原制备的钨包覆铜复合粉体的平均粒径约50 nm.
关键词:
热化学共还原
,
包覆粉体
,
纳米
,
W-Cu
王占磊
,
王慧萍
,
王岭渠
,
侯中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W-Cu混合粉末的爆炸压实过程.研究不同爆速对压实坯致密度的影响,分析了在爆速5000 m/s条件下粉体内冲击波的传播过程及粉体在冲击波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并分析了粉体中心的马赫反射现象.选取粉体侧壁单元的位移曲线来显示加载、卸载过程,对侧壁单元的位移曲线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粉体的压实程度来估算压实坯致密度.结果显示当爆速为5300 m/s时,压实坯可达到一个较大的致密度.将研究结果应用于W-Cu混合粉末的爆炸压实实验,实验与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了较好的吻合性.
关键词:
爆炸压实
,
W-Cu
,
数值模拟
汪峰涛
,
吴玉程
,
王涂根
,
任榕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z1.017
采用机械合金化结合粉末冶金技术制备W-20Cu(vol%)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对不同球磨时间的W-20Cu复合材料显微组织进行表征,并对材料的各项物理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W-20Cu烧结体的组织越来越均匀,Cu相分布也越来越均匀.W-20Cu烧结体密度、收缩率、硬度、抗弯强度随球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球磨20h的W-20Cu复合粉烧结体热导率达到峰值(130.61 Wm-1K-1),继续球磨,热导率减小.综合考虑所有研究结果,通过机械合金化所制备的W-Cu复合粉体可以获得具有优异综合物理性能的W-20Cu复合材料.
关键词:
W-Cu
,
复合材料
,
机械合金化
,
显微结构
,
物理性能
顾冬冬沈以赴
金属学报
研究了激光烧结工艺条件下微/纳米Cu-W粉体致密化的过程及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理增加激光功率或降低扫描速率, 可提高烧结致密度及组织均匀性; 降低扫描间距至0.15 mm, 可改善烧结表面光洁度; 铺粉厚度降至0.15 mm, 可提高烧结层间结合性. 经工艺优化, 最高成形致密度达到95.2%, 且在烧结组织中形成一系列规则的W环/Cu芯结构; 并探讨了该结构的成形机制.
关键词:
激光烧结
,
W-Cu
,
microstructure
,
processing parameter
顾冬冬
,
沈以赴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9.01.019
研究了激光烧结工艺条件下微/纳米Cu-W粉体致密化的过程及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增加激光功率或降低扫描速率,可提高烧结致密度及组织均匀性;降低扫描间距至0.15 mm,可改善烧结表面光洁度;铺粉厚度降至0.15 mm,可提高烧结层间结合性.经工艺优化,最高成形致密度达到95.2%,且在烧结组织中形成一系列规则的W环/Cu芯结构;并探讨了该结构的成形机制.
关键词:
激光烧结
,
W-Cu
,
显微组织
,
工艺参数
范景莲
,
刘涛
,
田家敏
,
成会朝
,
黄伯云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煅烧和氢还原工艺制备了纳米级、W-50%Cu(质量分数,下同)复合粉末,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粉末制备过程中的相演变.非晶态喷雾干燥前驱体经煅烧形成复合氧化物粉末,其形貌和相结构随煅烧温度而变化.煅烧后的复合氧化物粉末在还原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相转变,其相转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在350℃,粉末主要由Cu、Cu2O、WO3、W相组成;在450℃还原后粉末由Cu、Cu2O、WO3和WO2相组成;在550℃以上还原时,铜的氧化物全部变成Cu相,WO3和WO2渐渐变成W相,其中WO2一直在750℃仍保持稳定.一系列的XRD分析结果表明,还原后的W-Cu纳米复合粉末由W(Cu)超饱和固溶体新相和Cu相组成,其晶粒尺寸分别为33 nm和63 nm.
关键词:
溶胶-喷雾干燥
,
W-Cu
,
纳米复合粉末
杨宁
,
王喆
,
周智耀
,
詹土生
,
朱玉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研究W-Cu粉末轧制生坯制各流程的客观化判据,初步得到W-Cu粉轧生坯制备的客观方法框架.基于混料扭矩的变化趋势,确定粉末与粘结剂的最佳配比.基于差热/热重分析结果,确定粉体的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粉轧生坯的致密度.研究方法以材料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指标为依据,能够很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粉轧生坯制备流程的稳定性.
关键词:
钨铜
,
客观判据
,
粉末装载量
,
粉轧
,
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