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芳
,
徐乃库
,
程博闻
,
谢淳
,
郭成越
,
肖长发
,
郭袈
材料研究学报
先采用悬浮聚合合成含活泼叔氢原子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然后以其为基质、以纳米级碳酸钙为填充组分、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反应性单体、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反应挤出法制备了包裹有刚性碳酸钙的新型功能树脂,并用热重分析仪、FESEM、XRD等方法对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酸处理前后树脂吸油性能和碱处理前后树脂的吸染料性能.结果表明,树脂的吸油能力几乎不受酸处理的影响,循环吸收时间达到50-60 min时,树脂可将水中的泵油全部吸收,完成油水分离;与未碱处理样品相比,碱处理30 min所得样品吸附阳离子蓝染料的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
甲基丙烯酸丁酯
,
丙烯酸丁酯
,
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
,
纳米级碳酸钙
,
反应挤出
,
功能树脂
徐井水
,
柯扬船
,
周倩
,
胡祥龙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4.01.01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蒙脱土(MMT)为主要原料,使用悬浮聚合法制备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丙烯酸丁酯)/蒙脱土纳米复合微球.采用红外光谱(FTr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分析(TGA)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蒙脱土含量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及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MMT纳米复合微球(蒙脱土含量为3%(质量分数))表面光滑且颗粒间团聚现象对比于纯聚合物微球明显改善,平均粒径在60~ 120 μm; XRD分析得出钠基蒙脱土的层间距为1.21 nm,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离子交换改性后的有机蒙脱土层间距为1.88nm,聚合物/MMT复合材料的层间距约为3.53 nm,这与TEM分析相符;纯共聚物最大质量损失温度为482℃,当蒙脱土含量为3%时,聚合物/MMT复合材料最大质量损失温度提高到505℃;在本实验条件下,纯聚合物微球在水中最后膨胀率约为250%,聚合物/MMT纳米复合微球(MMT 3%)在水中最后膨胀率约为125%.岩心封堵率效果测试表明,纳米聚合物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运移能力和深部封堵性能.
关键词:
聚合物/MMT纳米复合微球
,
蒙脱土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丙烯酸丁酯
,
悬浮聚合
蒋学
,
王银豪
,
王霁昱
,
田秀枝
,
黄丹
,
王树根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10.02.005
将悬浮聚合与溶液聚合方法改性纳米TiO_2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介质和单体浓度对结果的影响,并对改性后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分散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悬浮与溶液聚合条件下,在纳米TiO_2粒子表面均能形成聚合物包覆层,当单体浓度为0.25 g/mL时包覆率达最大值.TG表明与以水为介质相比,在乙醇中聚合物包覆率较大,但TEM表明包覆前的纳米粒子在乙醇中更易团聚,因此悬浮聚合条件下更利于聚合物在单个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从而促进纳米粒子的分散.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
丙烯酸丁酯
,
悬浮聚合
,
表面改性
罗卫华
,
袁彩霞
,
王正良
,
向世欢
,
聂鹏
,
袁光明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12.005
以马来酸酐(MAH)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通过溶液接枝法制备了聚乳酸(PLA )接枝MAH/BA共聚物(mPLA).使用红外光谱(FT-IR)、广角X 射线衍射(WAX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单体质量比BA/MA H 的增加,单体在PLA 上的接枝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m(MAH)/m (BA )=1/1,m (MAH )/m (PLA )=3/100时,制备的 mPLA 接枝率最高为1.96%;与纯PLA相比,mPLA 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均比有所下降,且样品的接枝率越大其结晶度越低;随着单体中BA含量的增加,mPLA 的熔融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有减小的趋势.
关键词:
聚乳酸
,
接枝
,
马来酸酐
,
丙烯酸丁酯
,
共聚物
赵烈
,
张发爱
,
葛建芳
,
鲁红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10.01.009
以丙烯酸丁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支化剂,十二硫醇为链转移剂,通过间歇式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转化率的聚丙烯酸丁酯超支化聚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还对聚合物乳液粒径及其分布,超支化聚合物的溶解性、支化度、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支化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丙烯酸丁酯、二乙烯基苯和十二硫醇;聚合物乳液粒径较小,粒径分布较窄;超支化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随着支化剂用昔的增加,聚合物支化度增加,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随着链转移剂用最的增加,聚合物支化度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
间歇式乳液聚合
,
丙烯酸丁酯
,
制备
海靖杰
,
白波
,
杨丽衡
,
丁晨旭
,
王洪伦
,
索有瑞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20.006
以白刺籽粕(NSM)为基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合成了高性能吸油树脂NSM-g-P (MMA-co-BA).利用FTIR、SEM对其进行袁征,并研究NSM、BPO、MBA用量、单体配比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及吸油动力学.结果表明,NSM-g-P(MMA-co-BA)是一种表面交联型复合物,NSM粉末在复合物中呈弥散状分散,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制备树脂的最佳条件为:m(BA):m(MMA)=1:1,ω(BPO)=0.7%,ω(MBA)=0.04%,ω(NSM)=3.1%,于70℃下反应70 min.室温下NSM-g-P(MMA-co-BA)对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甲苯、乙酸乙酯、四氯化碳的最大吸油率分别为31.6 g/g、36.7 g/g、24.4 g/g、18.5 g/g、32.4 g/g,吸油平衡时间约50 min.吸油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油速率大小为:乙酸乙酯>四氯化碳>甲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该树脂对工业机油、油水混合物和水的最大吸油率分别为31.7 g/g、24.7 g/g、0.09 g/g.
关键词:
白刺籽粕
,
高吸油树脂
,
接枝共聚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丙烯酸丁酯
王香梅
,
谢龙
,
宋海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16865/j.cnki.1000-7555.2017.01.002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R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 [APS]0.75,[η] ∝ [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关键词:
微乳液聚合
,
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丙烯酸正丁酯
,
聚合机理
马艳
,
徐乃库
,
封严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6.08.027
为研究纤维的吸油性能,以悬浮聚合法合成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为基质聚合物,聚丙烯为增强组分,在高速粉碎机中制得两者的混合物,随后与溶有过氧化苯甲酰的丙烯酸丁酯单体混合,将所得混合物料喂入到双螺杆挤出机,基于原位反应增容机理,采用反应挤出-熔融纺丝联用技术制备吸油纤维.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等仪器对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纤维可吸收机油、泵油、植物油、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油品;丙烯酸丁酯可在反应挤出过程中原位生成接枝共聚物,该接枝共聚物可作为增容剂使聚丙烯相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相在一定程度上相容.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酯
,
丙烯酸丁酯
,
聚丙烯
,
原位反应增容
,
吸油纤维
赫奕梅
,
李兵
,
朱福朋
,
许晓慧
涂料工业
采用一步间歇式乳液聚合技术,通过向体系中添加不同种类的电解质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粒径(90~350nm)的聚丙烯酸丁酯(PBA)乳液.研究了阳离子价态和半径以及阴离子种类对粒子聚并的影响.乳液的最终粒径随阳离子半径的增加而增加;当获得相同粒径的乳液时,乳液的电解质浓度和离子强度随阳离子价态升高而下降;对于不同类型阴离子,乳液的最终粒径随电解质溶液pH增加而减小.实验结果表明:电解质通过影响乳液的pH以及离子强度来影响乳液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粒子的聚并.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
,
乳液聚合
,
稳定性
,
粒子聚并
,
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