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羊换
,
任慧平
,
杨泰
,
尚宏伟
,
翟亭亭
,
赵栋梁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3.19.008
为了改善 La-Mg-Ni 系 A2 B7型电极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在合金中添加少量 Si。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制备了 La0.8 Mg0.2 Ni3.3 Co0.2 Six (x=0~0.2)电极合金,并将部分合金在真空条件下,温度为900、950、1000和1050℃下进行了退火处理。用 XRD、SEM分析了铸态及退火态合金的微观结构,测试了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铸态及快淬态合金均具有多相结构,包括两个主相(La, Mg)2 Ni7和 LaNi5及一个残余相 LaNi3。添加 Si 使LaNi5相增加而(La,Mg)2 Ni7相减少。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随 Si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 Si 含量x从0增加到0.2时,铸态合金100次充放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S100)从64.2%增加到73.1%,而950℃退火态合金的S100值从80.3%增加到93.7%。
关键词:
A2B7型电极合金
,
添加 Si
,
退火
,
微观结构
,
循环稳定性
张羊换
,
赵栋梁
,
任慧平
,
郭世海
,
祁焱
,
王新林
功能材料
为了改善La-Mg-Ni系A_2B_7型电极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用Pr部分替代合金中的La,并用熔体快淬技术制备了La_(0.75)-xPr_xMg_(0.25)Ni_(3.2)Co_(0.2)Al_(0.1)(x=0、0.1、0.2、0.3、0.4)电极合金.用XRD、SEM、TEM分析了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微观结构,测试了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研究了Pr替代La对合金微观结构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合金电极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失效机理.结果表明,铸态及快淬态合金均具有多相结构,包括2个主相(La,Mg)Ni_3及LaNi_5和一个残余相LaNi_2.Pr替代La使(La,Mg)Ni_3明显增加而LaNi_5减少.电化学测试的结果表明,合金的循环稳定性随Pr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合金电极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电极表面被电解液剧烈腐蚀以及合金电极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粉化.
关键词:
A_2B_7型电极合金
,
Pr替代La
,
快淬
,
微观结构
,
循环稳定性
张羊换
,
赵栋梁
,
任慧平
,
郭世海
,
祁焱
,
王新林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为了改善La-Mg-Ni系 A2B7型电极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用Pr部分替代合金中的La,并用熔体快淬工艺制备了La0.75-xPrxMg0.25Ni3.2Co0.2Al0.1(x=0,0.1,0.2,0.3,0.4)电极合金.用XRD、SEM、TEM分析了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铸态及快淬态合金均具有多相结构,包括2个主相(La,Mg)Ni3及LaNi5和1个残余相LaNi2.熔体快淬导致LaNi5相增加而(La,Mg)Ni3相减少.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熔体快淬显著地提高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当淬速从0 m/s(铸态被定义为淬速0m/s)增加到20 m/s时,x=0合金100次充放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从65.32%增加到73.97%,x=0.4合金的容量保持率从79.36%增加到93.08%.
关键词:
A2B7型电极合金
,
熔体快淬
,
微观结构
,
循环稳定性
杨广林
,
林万明
,
李双寿
,
刘春莲
,
任雯羡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3.19.005
用铜模喷铸法制备了非晶 Mg65-x Ni21-Pr14 Agx 合金,采用球磨方法细化了合金颗粒。系统研究了不同 Ag 含量对非晶合金电极充放电行为、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高倍率放电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g元素的添加改善了合金电极充/放电性能,随着Ag含量的增加,非晶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其高倍率放电性能也有所提高,适量 Ag 的添加可明显改善非晶Mg-N i-P r系合金的放电性能。
关键词:
非晶合金
,
球磨
,
放电容量
,
循环稳定性
黄显吞
金属功能材料
采用磁悬浮熔炼方法制备(La0.8 Nd0.2)2 Mg(Ni0.8-xCo0.1Mn0.1Alx)9(x=0,0.05,0.1,0.15)系列合金,系统研究了A1替代Ni对合金相结构、储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铸态合金分别由LaNi5相及LaNi3相组成;P-C-T测试显示随着A1替代量的增加,在相同温度下,合金的最大吸氢量先增加后减少;电化学测试表明,随着x增加,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逐渐降低,最大放电容量由x=0时的347 mA·h/g逐渐下降到z=0.15时的263 mA·h/g.
关键词:
AB3型
,
储氢性能
,
循环稳定性
,
电化学性能
张传香
,
贺显聪
,
戴玉明
,
周衡志
,
巴志新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24.01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纯MoS2及MoS2/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MoS2/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循环伏安曲线(CV)等分别用来表征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钼酸钠和硫脲分别为钼、硫源合成的MoS2/OMC复合材料的性能较纯MoS2有明显提升.MoS2/OMC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247 mAh/g,第二、三次的放电容量分别为948 mAh/g、894 mAh/g,容量保持率为94%.二、三次充、放电曲线的近乎重合及高倍率下的高放电容量,亦表明该复合电极有极佳的循环稳定性及良好的可逆性.
关键词:
水热法
,
MoS2/有序介孔碳
,
放电容量
,
循环稳定性
高金良
,
尚宏伟
,
徐超
,
雍辉
,
许胜
,
王海涛
,
张羊换
金属功能材料
为了改善La-Mg-Ni系A2B7型电极合金的动力学性能,用M(M=Zr,Pr)部分替代合金中的A侧元素La.用真空快淬技术制备了La0.55M0.2Mg0.25Ni3.Co0.2Al0.1(M=Zr,Pr)电极合金,探索了快淬工艺参数对合金电化学贮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用XRD、SEM及TEM表征了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结构,结果发现,铸态及快淬态合金均由多相组成,包括两个主相(La,Mg)2 Ni7和LaNi5以及残余相LaNi2.快淬Pr替代合金具有微晶、纳米晶结构,而在快淬Zr替代合金中发现明显的非晶相.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合金的高倍率放电能力随淬速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电化学交流阻抗(EIS)、Tafel极化曲线及电位阶跃测试的结果都表明,合金的电化学贮氢动力学性能随淬速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
关键词:
A2B7型电极合金
,
熔体快淬
,
微观结构
,
循环稳定性
同艳维
,
张雪峰
,
方民宪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50341
为了改善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采用真空感应电弧熔炼炉制备了 V2Ti0.5Cr0.5Ni1-xMox (x=0.02~0.08)合金,分析了不同含量的 Mo 替代 Ni 之后对合金电极的组织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极材料主要由BCC结构的V基固溶体主相和TiNi二次相组成,随着合金中Mo替代Ni含量x由0.02增加到0.08,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先增加后降低,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能以及电化学动力学性能先得到改善而后降低,合金电极的综合性能均在x=0.04时达到最好。
关键词:
镍氢电池
,
负极材料
,
循环稳定性
,
电化学性能
邓玲娟
,
古元梓
,
徐维霞
,
张知侠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30098
将无定型MnO2在1mol/L NaOH水溶液中150℃水热处理12 h后,得到了具有线团形貌的层状二氧化锰.利用XRD、SEM和低温N2吸-脱附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以及交流阻抗技术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电极体系中,线团状MnO2在0~1.0 V(vs.SCE)的电压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电容性质,其质量比电容为154 F/g.利用线团状MnO2为正极,石墨烯为负极以及1 mol/L Na2SO4水溶液为电解液组装了不对称型的电化学电容器.电化学测试表明,该电容器可在0~1.8V的电压范围内可逆循环,其能量密度为21.6 W·h/kg,远远高于基于线团状MnO2(4.86W·h/kg)和石墨烯(4.3W·h/kg)的对称型电容器.
关键词:
不对称电化学电容器
,
二氧化锰
,
石墨烯
,
能量密度
,
循环稳定性
董明霞
,
李向群
,
王志兴
,
李新海
,
郭华军
,
黄振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doi:10.1016/S1003-6326(17)60132-8
结合共沉淀法和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La掺杂的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LiNi0.8-xCo0.1Mn0.1LaxO2(x=0,0.01,0.03),研究La对LiNi0.8Co0.1Mn0.1O2材料的影响.通过XRD数据观察到了La2Li0.5Co0.5O4新相的生成,通过Rietveld精修软件计算了第二相的含量.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a掺杂之后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从74.3%上升到95.2%,而首次比容量从202 mA·h/g降低到了192 mA·h/g,循环稳定性的提高可以归因于新相的产生一方面消耗了材料中的杂质,另一方面粘附在颗粒表面保护材料不受电解液的腐蚀.CV测试结果表明与未掺杂的材料相比,掺杂后的样品电化学可逆性更好.
关键词:
高镍正极材料
,
La掺杂
,
电化学性能
,
循环稳定性
,
锂离子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