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
陈祥宝
,
王景鹤
,
栗付平
,
王力
,
郭湘瑶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9.12.001
采用序列法制备氢化丁腈橡胶(HNBR)/聚甲基丙烯酸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阻尼材料.IPN体系的红外曲线在1750~1700cm~(-1)及1190~1150cm~(-1)范围内出现了较强的特征峰,可以证明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存在.物理机械性能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酯的酯基体积增大,IPN的硬度、拉伸强度及100%定伸强度减小.动态性能表明HNBR与聚甲基丙烯酸酯形成的IPN体系能够拓宽HNBR的阻尼温度范围.HNBR/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IPN的阻尼因子较高,适用于约束阻尼系统,而HNBR/聚甲基丙烯酸甲酯IPN具有较高的损耗模量和适宜的阻尼因子,适于自由阻尼系统.
关键词:
氢化丁腈橡胶
,
聚甲基丙烯酸酯
,
互穿聚合物网络
,
阻尼性能
蒋笃孝
,
蒋凤平
,
于连江
,
张卫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聚硅氧烷预聚体与丙烯酸酯进行互穿网络聚合,制备了高性能阻尼材料.用材料测试综合实验机(MTS)测试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表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和聚硅氧烷(PDMS)配比为80:20、PDMS特征黏度为54.5 mPa·s、交联荆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DEGDA)的用量为8%时,材料的阻尼因子tanδ_(max)达1.4.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材料的微相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阻尼材料微相结构既需要有效的互穿,又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微相分离,才能使材料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关键词:
聚硅氧烷
,
聚丙烯酸酯
,
阻尼材料
,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
陈云传
,
郑耀卿
,
胡红梅
,
姚其胜
,
侯一斌
,
陆企亭
涂料工业
利用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结构,采用乳液聚合工艺,合成出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乳液.用DSC和流变仪等分析手段,对微相分离和阻尼性能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将合成获得的乳液聚合物应用于高铁车辆阻尼涂料中,该涂料具有宽温域高阻尼性能,可满足高铁车厢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
聚氨酯
,
聚丙烯酸酯
,
乳液聚合
,
阻尼
于在乾
,
冯文平
,
张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体法制备了聚氨酯接枝及互穿网络改性环氧树脂,研究了酸酐为固化荆的条件下,制备工艺及聚合物结构对聚氨酯(PU)改性E-51环氧树脂(EP)性能的影响。实验确定了异氰酸酯的官能度、聚丙二醇(PPG)的分子量及聚氨酯懒聚体含量等对改性产物冲击强度、微观形貌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材料冲击强度随PPG分子量的增高而增大;互穿网络(IPN)结构改性E.51的抗冲击性能优于接枝改性,冲击断裂面上阻碍裂纹发展的点明显多于后者;支化PU改性E-51热稳定性高于线形PU改性,280℃热失重接近未改性环氧树脂。
关键词:
聚氨酯
,
本体法
,
环氧树脂改性
,
互穿网络
,
接枝
,
性能
邓冲
,
谢王付
,
黄笔武
,
万时策
,
谌伟庆
,
徐钦昌
,
胡开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4.03.289
以氧杂环丁烷和丙烯酸酯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光引发剂配制成一种新型的光固化混杂体系.研究了混杂体系中引发剂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自由基引发剂对阳离子引发剂有增感作用.通过吸水性测试、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了固化膜的性能,结果显示混杂固化膜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和热稳定性要优于自由基固化膜,这是由于混杂体系在固化过程中形成了高分子互穿网络结构(IPN),其中混杂固化膜的拉伸强度为10.34 MPa,断裂伸长率为10.13%,冲击强度为15 kg·cm,附着力为1级,柔韧性小于3mm,耐丙酮来回擦拭次数为200次.
关键词:
氧杂环丁烷
,
混杂体系
,
光引发剂
,
高分子互穿网络
,
力学性能
周萌
,
方舟
,
仲建峰
,
董擎之
玻璃钢/复合材料
用一步法制备了受阻酚AO-80改性的聚酯/聚醚胺型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PU/P(MMA-St) IPN).通过热失重分析仪、动态力学分析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IPN材料的热稳定性、阻尼性能和微观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AO-80可以提高PU与P(MMA-St)的相容性,从而有效拓宽阻尼温域;当聚氨酯中聚酯/聚醚胺=80/20,w(AO-80)=20phr,PU/P(MMA-St)=70/30时,所得IPN材料的阻尼性能最佳.
关键词:
聚氨酯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聚苯乙烯
,
受阻酚
,
互穿聚合物网络
,
阻尼性能
张兵
,
韩生
,
左海丽
,
黄洪勇
材料导报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为原料,通过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PU)/聚丙烯酸酯(P(MMA-EA))互穿网络聚合物(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IPN)型衬层.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IPN衬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运用Kissinger极值法、Crane法确定了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流变仪分别对固化反应速率及粘度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U和P(MMA-EA)两体系配比的接近,IPN衬层的固化反应表现活化能逐渐降低,反应速率加快,反应级数均接近1.065;反应温度及丙烯酸酯含量的变化对-NCO的消耗速率影响很大;反应温度、固化参数、交联参数及硬段含量均对粘度增长速率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聚氨酯
,
丙烯酸酯
,
互穿聚合物网络
,
衬层
,
反应动力学
曲春艳
,
肖万宝
,
王德志
,
刘长威
,
李洪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16865/j.cnki.1000-7555.2016.02.015
合成兼具高热稳定性(Td5%=508℃)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374.2℃)的乙炔基封端的聚酰亚胺低聚物(S1),并将其与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BCE)进行共混,以提高氰酸酯包括热性能在内的综合性能,制备了S1/BCE互穿网络结构树脂体系.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利用Kissinger-Crane法和T-β外推法研究了BCE和S1的固化动力学行为和固化机理.并对固化后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红外及动力学分析,S1/BCE体系的固化工艺参数为200℃/2 h+260℃/2h,2种方法测得的以质量比1∶1混合的树脂体系CS11平均表现活化能为88.9 kJ/mol,反应级数为0.91.不同比例下S1/BCE体系固化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相均超过300℃,且在212℃依然有较高的模量保持,同时从电镜图和力学性能可以看出,材料韧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相比较而言,以质量比1∶1混合的树脂体系CS11的韧性提升最大,Tg=310.9℃,Td5%=424℃,且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
关键词:
氰酸酯
,
共混
,
聚酰亚胺
,
固化动力学
,
互穿网络
薛曙昌
,
张志平
,
应圣康
材料研究学报
研究了同步法合成的端羟基聚丁二烯型聚氨酯/聚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PU(HTPB)/PS_t-IPN〕的形态结构、热转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电镜结果表明:该类IPN 形成既二相分离又各自连续的相结构,当PU(HTPB)/PS_t 组成比为25/75时,体系发生相转变;组成比为50/50左右时,形成的聚苯乙烯分散相区域尺寸较小。增加每一相的交联程度,均可提高二相的互穿能力,所有IPN 都呈现出独特的细胞状结构形态,文中根据聚氨酯首先形成的事实,提出了该结构的形成机理。T_(?)研究结果表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移动将受到IPN 自身诸因素的制约。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IPN 中PU(HTPB)含量增加,材料的刚性下降,而断裂伸长则出现由增加到下降的过程,在组成比为60/40左右时,达最大值。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
polyurethane
,
polysty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