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国标
,
周砚磊
,
姜中行
,
刘振宇
,
麻庆申
材料热处理学报
轧后采用空冷、加速冷却和两段式(前段超快冷+后段加速冷却,简称超快冷)三种冷却模式进行控制冷却,研究了冷却工艺对海洋平台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冷工艺所得试验钢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马氏体,铁素体晶粒内位错密度较低,析出相数量较少,尺寸粗大;加速冷却所得试验钢的显微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细小弥散的M/A岛组成,铁素体晶粒较空冷工艺明显细化,位错密度提高,析出物细小弥散;两段式所得试验钢的相变组织主要为针状铁素体,板条明显细化,位错密度进一步提高,析出物细小而数量降低。三种冷却工艺中,空冷工艺所得试验钢的屈强比最低,塑性最好;加速冷却工艺所得试验钢的低温韧性最佳;而采用两段式冷却工艺所得试验钢抗拉强度最高。
关键词:
低温韧性
,
冷却工艺
,
屈强比
,
M/A岛
王璐
,
孙玉福
,
赵靖宇
,
吕烨哲
,
马永华
,
肖志云
钢铁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低温冲击试验和拉伸试验及拉伸断口形貌观察,研究了铌对正火+调质处理低温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下随着试样中铌含量的增加,组织中珠光体片间距逐渐减小,经过930℃正火+900℃淬火+630℃回火热处理后,铌质量分数为0.039%的试样组织及综合性能最佳,组织为回火索氏体,-20、-40℃夏比冲击功分别达到44.4和28.4J,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995和885MPa,断后伸长率达到17.0%。
关键词:
低温钢
,
铌
,
低温韧性
,
强度
李晓林
,
余伟
,
朱爱玲
,
武会宾
,
万德成
,
张杰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F550级船板钢在820、850和910℃淬火,600℃回火条件下的热处理工艺对其低温韧性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实验方法,分析了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以及M/A岛体积分数、M/A岛的形貌、尺寸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选择在亚温区850℃淬火后600℃回火试验钢的-80℃低温韧性最佳,达到220J左右。在完全淬火区910℃淬火后回火,钢的主要组织为贝氏体,且大于2μm的M/A岛数量较多,这些M/A岛在晶间聚集或呈细条状或点列状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这对钢的韧性起到破坏作用。经亚温处理后实验钢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铁素体细小且弥散分布。粒状贝氏体中的M/A岛体积分数较完全淬火低,且呈细小圆点状,弥散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可以有效的阻止裂纹的扩展。
关键词:
亚温淬火
,
低温韧性
,
多边形铁素体
,
贝氏体
,
M
,
A岛
田景云
,
罗志俊
,
沈俊昶
,
苏航
,
尚建丽
钢铁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建立了10Ni5CrMo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了10Ni5CrMo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转变规律。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0.2℃/s时,钢中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当冷却速度为0.5℃/s时,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下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在1~2℃/s时,组织为板条状的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速进一步增大,达到5℃/s时,钢中得到了单一的马氏体组织。为了研究冷却速度对强度和低温韧性的影响,在实验室采用不同冷却方式模拟不同的冷却速度并进行冲击和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冷却方式下钢的强度相差不大,低温冲击韧性有较大提高。对不同冷却方式下的精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马贝混合细化了板条块及板条束。研究认为适当比例的马贝混合组织能提高10Ni5CrMo钢的低温韧性。
关键词:
10Ni5CrMo钢
,
冷却速度
,
低温韧性
,
马贝混合
王中学
,
宋成浩
,
于浩
,
周海龙
,
王统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二次离子质谱、激光拉曼、电子背散射衍射及透射电镜等仪器,观察并研究了海洋平台用含砷热轧H型钢低温韧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结果表明,显微组织、夹杂物和亚微米结构等都不是影响低温韧性的主要因素;发现了砷在晶界偏聚,晶界上As含量约为基体的10倍.采用本文生产线及生产工艺,分析不同的As含量对热轧H型钢冲击功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As含量控制在0.015%以下不会影响其低温韧性.
关键词:
偏聚
,
激光拉曼
,
低温韧性
,
电子背散射衍射
,
透射电镜
顾伟
物理测试
通过焊接工艺试验研究影响LPG储罐用钢09MnNiDR焊接接头低温韧性的因素,首先对不同工艺后的焊接接头进行系列低温冲击试验,然后对不同工艺编号的冲击试样断口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不同焊接工艺下试样断口的组织形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层多道焊配合以较小的焊接线能量可以有效提高焊缝金属的低温韧性。
关键词:
LPG储罐
,
09MnNiDR
,
焊接接头
,
低温韧性
,
断口
王建峰
,
张先龙
,
吴宏
,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通过微纳层状共挤出技术制备了聚丙烯(PP)和PP/POE交替多层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动态力学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对比研究了交替多层共混物和PP/POE普通共混物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舍有相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含量的普通共混物相比,交替多层共混物的低温冲击强度(-40℃)、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于在交替多层结构中刚性的PP层和韧性的PP/POE层能够相互支撑,使得材料获得了优异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
聚丙烯
,
共挤出
,
低温韧性
,
交替多层结构
,
结构-性能关系
杨景红
,
薛钢
,
蒋颖
,
王任甫
材料开发与应用
通过焊接热循环模拟试验,对试样进行微观组织结构观察和低温韧性测试,研究了不同条件的热循环过程对一种低合金高强度船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焊接线能量范围内,t8/5对试验钢的组织及性能影响不大,模拟粗晶区组织主要为马氏体和贝氏体;峰值温度对试验钢热影响区组织及低温韧性影响较大,粗晶区为热影响区薄弱环节,二次热循环可提高试验钢粗晶区的低温韧性;试验钢经历两次粗晶区热循环后仍保持有细小的板条结构及条间奥氏体,冲击韧性较为稳定.
关键词:
热循环
,
船体钢
,
粗晶区
,
低温韧性
谢振家
,
尚成嘉
,
周文浩
,
吴彬彬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280
研究了经临界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多相组织低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对塑性和韧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实验钢经两相区临界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 获得了临界铁素体、回火马氏体/贝氏体以及体积分数分别为2%, 5%, 10%的残余奥氏体多相组织. 含有不同体积分数残余奥氏体的多相组织钢强度差异不大, 其屈服强度介于540~590 MPa, 抗拉强度介于720~780 MPa. 残余奥氏体含量对塑性和韧性影响显著. 随着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增加, 实验钢的均匀延伸率和断后延伸率分别从10.3%和23.8%提高到20.4%和33.8%. 塑性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拉伸过程中逐步发生马氏体相变, 从而提供持续的加工硬化能力, 推迟颈缩的发生. 残余奥氏体对韧性的改善随着冲击测试温度的降低变得更加显著. 冲击温度高于-60 ℃时, 不同体积分数的残余奥氏体实验钢的冲击功均在120 J以上, 当冲击实验温度为-80 ℃时, 残余奥氏体含量仅2%的实验钢的冲击韧性仅14 J, 而含有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约10%的实验钢在-80和-100 ℃的冲击功仍然保持在60~80 J. 残余奥氏体的存在有利于提高低温冲击过程中的塑性变形能力, 延迟起裂, 提高起裂功, 从而有利于获得优异的低温冲击韧性.
关键词:
多相钢
,
残余奥氏体
,
塑性
,
低温韧性
王长军
,
梁剑雄
,
刘振宝
,
杨志勇
,
孙新军
,
雍岐龙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312
利用EBSD, HRTEM与热膨胀仪等实验手段对低碳中锰钢在淬火+回火 (QT) 与淬火+片状淬火+回火 (QLT) 工艺下的奥氏体形貌与相变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QT与QLT工艺下所生成的回转奥氏体形貌、尺寸、位置以及由此导致的奥氏体稳定性差异是造成实验钢力学性能特别是低温冲击韧性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表明, 由于QLT工艺在淬火+片状淬火 (QL) 阶段完成了C和Mn元素的第一次配分, 因而相比于QT热处理工艺, QLT工艺下回转奥氏体在生成速率显著提高的同时其生长模型也由一维双向增厚模式演变成一维单向增厚模式.
关键词:
回转奥氏体
,
低温韧性
,
热膨胀仪
,
生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