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 Cao
,
J.F. Sun
,
C.S. Cui
金属学报(英文版)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oftware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tomizing gasfields generated by a self-designed atomizer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key atomizingvariables such as gas pressure and protrusion length of delivery tube on the gas flowstate at the tip of or inside the delivery tube. Increasing the length of delivery tube toa certain extent, the eddy flow region with positive pressure moves away from the tipof delivery tube, which is favorable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atomization of the melt.
关键词:
atomization
,
null
,
null
,
null
李江
,
姜磊
,
吴锋
,
夏自锋
黄金
doi:10.11792/hj20150409
以大尹格庄金矿-616 m水平8204采场为工程依托,对采场进行稳定性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为此,对8204采场进行工程地质调查、矿岩力学性质试验,并应用Q系统和RMR分级法对采场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基于Mathews稳定性图表法、临界跨度图表法和数值模拟,对采场尺寸和最大跨度进行优化。分析认为,8204采场的最佳跨度为12 m,并将其结果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采用采场暴露面尺寸为12 m ×100 m的结构参数进行回采,采场顶板及围岩并未发生垮落及剥落现象,采场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采场稳定性
,
Q系统
,
岩体质量评价
,
Mathews稳定性图表法
,
数值模拟
,
采场跨度
黄小双
,
姚远
,
彭雄奇
,
龚友坤
,
张必超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60127.001
为了准确描述复合材料编织物的各向异性力学特性,首先,基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提出了一种考虑纤维双拉耦合的复合材料编织物各向异性超弹性本构模型,该模型中单位体积的应变能被解耦为便于参数识别的纤维拉伸变形能、双拉耦合引起的挤压变形能和纤维间角度变化产生的剪切变形能;然后,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通过拟合单轴拉伸、双轴拉伸和镜框剪切实验数据得到了本构模型参数;最后,利用该模型对双轴拉伸和镜框剪切实验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本构模型适用于表征复合材料编织物在成型过程中由于大变形引起的非线性各向异性力学行为。所得结论表明提出的本构模型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且材料参数容易确定,可为复合材料编织物成型的数值模拟和工艺优化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复合材料编织物
,
双拉耦合
,
本构模型
,
各向异性
,
数值模拟
元振毅
,
王永军
,
杨凯
,
刘天骄
,
王俊彪
,
魏生民
,
赵国强
,
魏俊鹏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51028.001
为研究制件成型过程中的层间滑移情况及固化后的回弹变形,首先,利用自行开发的热隔膜成型装置制备了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C型制件。同时,针对热隔膜成型过程建立了三维数值仿真模型;该模型由3个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子模型构成,包括热-化学模型、层间滑移模型和固化变形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固化过程中复合材料性能的时变特性引入到仿真模型中,并将仿真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利用建立的仿真模型对热隔膜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进行比对,重点研究了成型过程中温度、固化度分布、层间滑移以及固化变形情况。所得结果证明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对热隔膜成型过程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可以为后续热隔膜成型参数优化和模具修正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
热隔膜成型
,
层间滑移
,
数值模拟
,
固化变形
魏程星云
,
彭岚
,
张全壮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6.12.014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微重力条件下Czochralski法生长硅晶体过程中熔体热毛细对流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水平和垂直温度梯度的耦合对熔体流动的影响.熔体自由表面与外界辐射换热,水平温度梯度 Ma-rangoni(Ma)数选取(0~3000),底部热流Q选取(1.39×10-2~1.76×10-2).结果表明,当Q和Ma 数均较小时,流动为稳态,液池内产生3个流胞,熔体流动由Q主导,减小Q或增大Ma 数可使流动更稳定.当Ma 数增大到一定值时,流动从稳态转变为非稳态,流动的临界Mac 数随Q的增大而显著减小.流动失稳后,出现了新的流动转变方式,Ma 数为影响表面波动形式的关键因素,Q会改变热流体波数,是晶体附近的热流体波产生的决定因素.随着Ma 数和Q的不断增强,自由表面最终形成弯曲条幅状热流体波.
关键词:
热毛细对流
,
Cz结构
,
双向温度梯度
,
数值模拟
,
表面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