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会
,
楼翰一
,
李美栓
,
吴维
腐蚀学报(英文)
用磁控溅射技术获得了晶粒尺寸小于100nm的Co—30Cr—5Al微晶涂层。对同成分CoCrAl合金及其微晶涂层进行1100℃恒温和1000℃循环氧化试验,并与CoCrAlY合金进行比较。用声发射技术、划痕法及透射电镜对溅射CoCrAl微晶涂层的抗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晶化提高了CoCrAl合金表面氧化膜的粘附性,从而大大改善了合金的抗恒温与循环氧化性能。而微晶化提高氧化膜粘附性的原因是:(1)微晶表面氧化膜比铸态合金表面氧化膜的晶粒细得多,细晶氧化膜可通过扩散蠕变释放生长应力和部分热应力;(2)
关键词:
CoCrAl微晶涂层
,
oxidation mechanism
,
scale adhesion.
张贝贝
,
张程煜
,
折洁
,
乔生儒
材料导报
简述了TiAlN涂层的应用领域、氧化机理以及采用磁控溅射制备该涂层的方法,分析了制备过程中N2分压、Al靶功率以及基体温度对涂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指出了致密、膜基结合力高的涂层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加入其他合适元素和合理设计过渡层不仅可以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物理匹配程度,减小内应力,同时也可提高膜基结合力,改善涂层的热力学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能,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磁控溅射
,
TiAlN涂层
,
氧化机理
,
工艺参数
,
抗氧化性
,
过渡族元素
,
多元多层
薛茂权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各不同石墨含量(0%、3%、6%)的镍基高温合金,研究合金材料在900℃和100 h下的恒温氧化行为,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其氧化表面形貌和成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石墨含量较低(0%,3%)时,镍基合金氧化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表面氧化膜无剥落;石墨含量为0%的合金氧化膜由Cr2O3和NiCr2O4组成,石墨含量为3%的合金氧化膜由Cr2O3组成,当石墨含量增加到6%时,大量石墨的氧化分解导致合金初始氧化严重,石墨分解后的孔洞加速氧化反应过程.根据氧化膜的组成分析了合金的氧化机制.
关键词:
镍基高温合金
,
石墨
,
氧化动力学
,
氧化机制
覃仁咸
,
刘心宇
,
黄锡文
,
叶凡
,
陈光明
,
张小文
,
李波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雾化法制备Ag(90.5%)/Sn(9.5%,质量分数)合金粉末,使用热重分析仪得出600,700,800℃内氧化动力学曲线,分析Ag-Sn合金粉末氧化前后的粒度、表面形貌、物相组成及表面成分.结果表明:氧化前后合金粉粒度变化极小,氧化后表面粗糙,在“鳞片”交界处出现细小空洞与缝隙,有体积膨胀迹象.根据控制扩散反应的因素不同,分为快速增重、混合增重和抛物线增重3个不同阶段.
关键词:
低压触头
,
Ag-Sn合金
,
雾化法
,
氧化机理
,
银氧化锡
龙会国
,
谢国胜
,
龙毅
,
李登科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T23钢管蒸汽侧氧化层的结构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氧化层分为内层、中间层和外层;内层为疏松及富含孔洞的富铬、钒及钨的非均质层氧化层,中间层为相对致密且呈柱状结构的Fe3O4,外层为较薄的Fe2O3;金属基体与内层氧化层界面处存在内氧化,金属基体与内层氧化层界面处存在明显界限及间隙,温度剧烈变化时氧化层易在金属基体与内氧化层界面处剥落;T23钢蒸汽侧内层氧化层疏松、多孔及其整体易剥落的特征,使其抗蒸汽氧化性能差.
关键词:
T23钢
,
水蒸气氧化
,
氧化膜
,
氧化机理
吴波
,
赵春凤
,
杨上金
,
周泽友
,
陈祖华
,
熊远鹏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水冷铜坩埚真空感应悬浮熔炼法制备A1CoCrFeNiTi0.5多主元高熵合金,研究合金在800、900、1000和ll00℃下的高温氧化行为,采用XRD,SEM及EDS对氧化膜的成分及形貌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合金的氧化机制.结果表明,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在800和900℃时近似遵循六次方抛物线规律,在1000和1100℃时近似遵循四次方抛物线规律.合金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在800、900和1100℃下为抗氧化级别,而在1000℃下为完全抗氧化级别.合金的氧化主要发生在枝晶间和共晶区,呈岛状团聚堆叠生长,1100℃氧化时该区域的氧化物发生明显剥落,氧化产物主要是TiO2、Fe2TiO5和FeCr2O4等;而枝晶相的氧化产物较单一,1000℃及以下温度氧化时为弥散分布的A12O3颗粒,1100℃氧化时为致密的A12O3氧化层.高温氧化后,合金基体相结构稳定,未出现软化现象.
关键词:
高熵合金
,
高温氧化
,
氧化机理
,
显微组织
龙会国
,
谢国胜
,
龙毅
,
牟申周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对某电厂TP347H不锈钢管的过热器和再热器管样内壁氧化皮及其剥落物进行金相检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X衍射等分析,研究锅炉用奥氏体不锈钢管蒸汽侧氧化皮的形态及其形成规律.结果表明:根据氧元素分布规律、Fe-Cr-Ni元素由基体向外扩散传质及水蒸汽中H、O由氧化层向内扩散传质原理,该不锈钢蒸汽侧氧化皮分为内、中、外3层,内层为致密的(Cr,Fe)2O4、NiO等非均质层,中间层为疏松的粗大柱状结构的Fe3O4,最外层为厚度较薄的Fe2O3;内层/中间柱状氧化层界面存在离解后的细小的氧化物颗粒,使界面粘附强度低,组织疏松,从而使中间柱状氧化层更易剥落,该类奥氏体不锈钢蒸汽侧氧化皮剥落物主要是以外两层片状氧化皮为主.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
水蒸汽氧化
,
氧化皮
,
扩散传质
,
氧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