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罗江
,
高博
,
张校刚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1.00398
以亚氨基二乙酸(IDA)为配位剂与Ni2+配位, 经300℃热处理得到NiO.XRD、FT-IR、SEM以及TG研究表明, 生成的配合物在热处理时首先生成单质, 后随温度升高逐渐转化为纳米颗粒与纳米片结合的氧化物; 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及循环寿命电化学测试表明,所得NiO电极在6mol/LKOH电解液中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电容特性和循环稳定性, 1A/g电流密度下的单电极比容量可达355.8F/g.
关键词:
配位
,
pyrolysis
,
NiO
,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
曲哲
,
杨永进
,
马立新
,
苏国跃
材料研究学报
合成了适于制备碳预制体的树脂,这种树脂在一定温度下有较好的流动性,易于成型;热解后的碳预制体有一定强度,微孔体积分数可调,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在1500℃与Si 反应转化为β-SiC。对制得的反应烧结SiC 做了金相、X 射线,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用这种先躯体树脂制备反应烧结SiC 具有较佳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
先躯体树脂
,
pyrolysis
,
reaction sintered SiC
党昱
,
吴京凤
,
何云华
,
白波
材料导报
以氯化锌为活化剂,采用热裂解酵母法制备了多孔炭微球.用FE-SEM、XRD、TG-DTA表征了炭微球的物化结构,测试了炭微球的极性和吸附性能.FE-SEM结果表明多孔炭微球为椭球状,长度为(2.3±0.50)μm,宽度为(3.5±0.45) μm,分散度好.XRD结果表明多孔炭微球为无定形炭.热重分析监控了酵母的转变过程.FT-IR分析表明多孔炭微球的形成与表面化学官能团有关,其形成机理为炭化过程.极性测试表明炭微球表面存在大量非极性基团,这有利于炭微球在非极性溶液中的吸附.在对碱性和酸性染料的吸附中,多孔炭微球对酸性染料表现出了较高的吸附能力.
关键词:
酵母
,
热裂解
,
多孔炭微球
,
吸附
郭晓娟
,
徐勇军
,
杨晓西
,
王铁军
,
左远志
工程热物理学报
利用TG-FTIR联用分析仪对食用菌生产废弃物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分布式活化能模型求解了主要热解段的活化能,探讨了活化能随转化率的变化关系;利用FTIR结果分析了食用菌生产废弃物的热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菌生产废弃物主要分三段热解:第一段热解在23~100℃ ;失重率在12.33%~14.36%左右;主要为C=O键的断裂和CO2的形成,伴随着少量的苯环从长链分子中断裂.第二失重段约在220~390℃,失重率约为45.09%~47.29%;主要为C=O键的断裂和CO2的形成、大量苯环从分子成分的长链脱离,同时伴有O-H键断裂、烷烃类的C-H键和取代苯的C-H键的断裂.第三失重段约在380~800℃之间,这阶段失重率为15.01%~15.34%,主要为C=O键断裂,且强度比第二段有所增加.主要热解段第二段的热解活化能在105~165 kJ变化,呈先递增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在转化率0.7处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
食用菌生产废弃物
,
热解
,
活化能
,
热重-红外分析仪
郭大亮
,
袁洪友
,
阴秀丽
,
武书彬
,
吴创之
工程热物理学报
对麦草碱法制浆黑液中三种主要有机组分碱木质素、聚糖和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的热解产物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三种有机组分对黑液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黑液低温热解产生的CO来自于聚糖组分;碱木质素和LCC组分是黑液热解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而热解焦油中呋喃类化合物主要是由聚糖组分热解产生的;碱木质素、聚糖和LCC半焦水蒸气气化过程中固体转化率随半焦形成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关键词:
碱木质素
,
聚糖
,
LCC
,
热解
,
气化
赵小学
,
卢一富
,
武力平
,
毕越
,
张霖琳
冶金分析
doi:10.13228/j.b0yuan.issn1000-7571.009598
对热解金汞齐捕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选取12个含量范围为14~1 700 ng/g的土壤和沉积物标准物质验证了实验方法的适用性;同时对进样量、镍舟的维护、记忆效应的消除等给出了参考建议.正交试验表明:分解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调试仪器应优先设定分解温度;最佳仪器条件为干燥温度250℃、干燥时间20 s、分解温度800℃和分解时间180 s.验证试验表明:当土壤或沉积物中汞含量大于30 ng/g时,实验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和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不大于21.4%和4.3%,满足HJ/T 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实验方法对冶炼企业周边农田土壤、某水库沉积底泥、某污水场处理污泥中的汞进行测定,测得结果在85.7~9.06×103 ng/g之间,RSD(n=6)不大于4.4%.
关键词:
热解
,
金汞齐捕集
,
原子吸收光谱法
,
土壤
,
沉积物
,
汞
彭勇
,
罗昔贤
,
邢明铭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3.14.017
以Zn(NO3)2·6H2O(硝酸锌)、Mn(NO3)2·3H2O(硝酸锰)和Ddtc· 3H2O(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为原料,制得含硫金属有机配合物.将含硫金属有机配合物在不同反应溶液中,于200℃进行热解,制备了ZnS∶Mn纳米荧光粉.结果表明,样品为六方晶系的高温相α-ZnS∶Mn.在二甘醇加5mL油酸反应溶液中制得的ZnS∶Mn纳米材料紫外吸收峰最高,粒径更小.在323nm光激发下,看到了Mn2+的橘黄色发射峰(585nm)和ZnS的蓝色发射峰(450nm),随着Mn2+离子掺杂量增加,585nm发光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掺杂量为4%时达到最大值,而450nm发光强度变化与此相反.
关键词:
热解法
,
含硫金属有机配合物
,
α-ZnS∶Mn纳米荧光粉
,
光致发光
宋家乐
,
陈立新
,
王亚洲
,
王汝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不同升温速率的热失重(TGA)研究了紫外光固化巯基-乙烯基硅氮烷共聚产物的热解动力学,并采用Kissinger、Friedman和Vachuska-Voboril等方法对热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在300℃~450℃,450℃~600℃和700℃~800℃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失重峰,且分解活化能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增大,反应级数变小.采用热失重-质谱联用(TGA-MS)和红外光谱对热解产生的气体及热解转化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热裂解历程,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发生偶合脱氢、转胺基反应和脱羧反应产生了H_2、NH_3和CO_2,硫主要是以H_2S和SO_2形式脱除,并伴有少量的噻吩;第三阶段以Si-C和C-H断裂产生H_2和CH_4气体为主.
关键词:
巯基-乙烯基
,
硅氮烷
,
热解
,
动力学
阮波
,
孟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圆管内超临界状态下乙烷的湍流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乙烷高温裂解对壁面热流密度、平均温度以及对流换热Nusselt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考虑乙烷高温裂解吸热反应,管内平均温度会降低,出口处温度降低可达135K;壁面热流密度则会显著增加,热出口处可增加近2倍;热裂解反应改善了超临界对流换热效果,Nusselt数可提高约20%。在本文计算条件下,经典的对流换热关系式可准确适用于不考虑热裂解反应的情况,而对于考虑裂解吸热反应的超临界乙烷传热情况则误差较大。
关键词:
热裂解
,
乙烷
,
超临界
,
湍流换热
,
数值模拟
刘岳曦
,
田振玉
,
吕清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在Sirjean等人提出的2,5-二甲基呋喃(DMF)氧化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DMF热解和氧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Lifshitz等人的DMF激波管热解数据以及Sirjean等人和Somers等人的点火延时数据.根据反应路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讨论了DMF的主要反应路径.DMF与各种自由基发生脱氢反应生成()是热解和氧化中的主要消耗反应,次要消耗路径包括DMF=()=C=()和DMF+H=MF+CH3.此外,DMF+H=CH3CO+C4H5也在DMF热解和氧化中起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DMF的热解和氧化动力学.
关键词:
2,5-二甲基呋喃
,
热解
,
氧化
,
反应路径分析
,
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