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帅
,
康永林
,
邝霜
,
姜英花
钢铁
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淬火配分)工艺在CCE条件下,通过采用Ms和Mr点之间的最佳淬火温度和低于M.点的配分温度,避免配分阶段的贝氏体形成最终可以得到最高含量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但试验中得到不足体积分数8%的残余奥氏体含量限制了钢塑性的提高.通过提出淬火-贝氏体区配分工艺,并应用在(0.21~0.29)C-(1.5~2.0)Si-(1.5~2.1)Mn成分钢,得到了体积分数12%左右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和25%左右的伸长率,同时强度保持在1 000~1 100 MPa,强塑积最高达到36.6 GPa·%.不同的淬火温度和配分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工艺变化对强度影响较低,伸长率和强塑积随着配分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其中270℃的淬火温度试样的提高幅度高于245℃淬火试样,采用Q&PB工艺得到了无碳贝氏体十马氏体十残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淬火和贝氏体区配分得到了优异的强度和塑性的结合,为新一代汽车用钢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奥氏体
,
无碳贝氏体
,
淬火配分
,
三相组织
王存宇
,
常颖
,
杨洁
,
赵坤民
,
董瀚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4.00709
利用热变形和两步淬火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工艺的复合作用制备低碳合金钢试样,设计不同的热变形温度,研究加载(获得30%变形量)引起的应力和塑性变形对Q&P工艺下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残余奥氏体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两步Q&P工艺相比,复合作用下显微组织细化,尤其是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细化更明显,马氏体板条呈现弯曲形貌.随着变形温度升高,Ms升高,但马氏体转变量却有所下降,其原因是应力引起的位错多在奥氏体母相晶界处出现,成为马氏体相变优先形核的位置,而一旦发生相变,一定的塑性应变将提高晶内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促进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复合作用下试样的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在650℃变形时试样的硬度最高,而在750℃变形时试样的塑性最好.
关键词:
热变形
,
淬火配分
,
马氏体相变
,
应力
赵丕鹏
,
王晶
,
沈正军
,
黄宝旭
,
马杰
,
赵性川
,
王长征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13289/j.issn.1009-6264.2016-X155
利用中频感应熔炼炉制备了球墨铸铁,采用X-ray衍射仪、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万能试验机分别研究了配分时间对球墨铸铁的微观结构、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无配分的球墨铸铁由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成.随着配分时间的增加,奥氏体发生回火转变和等温淬火转变两个过程.配分时间较短时,球墨铸铁的奥氏体含量增加,在配分时间为10 min时达到最大值.配分时间进一步增加,奥氏体由于分解为下贝氏体和碳化物含量逐渐降低.同时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随着配分时间的增加也发生非单调的变化.配分时间为120 min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约为1503 MPa;伸长率在配分时间为60 min时达到最大值,约为2.61%.
关键词:
球墨铸铁
,
淬火-配分
,
配分时间
,
抗拉强度
孟德亮
,
朱帅
,
仲海峰
,
俞钢强
,
陈斌锴
中国冶金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50089
基于热镀锌的工艺特点制定Q/P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及配分时间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奥氏体化温度从800升至900℃,Q/P处理后组织中铁素体量减少,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量增加,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均升高,伸长率降低,900℃奥氏体化时钢的强塑积最高.在460℃配分10、30、60s时,随着配分时间延长,组织中马氏体发生回火且发生大量贝氏体转变,造成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量减少,使钢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强塑积均下降.
关键词:
Q/P工艺
,
淬火配分
,
镀锌
,
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