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安
,
祝锡晶
,
王建青
,
郭策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6.05.034
目的:硬脆性材料在珩磨时的脆性去除会使得被加工件的表面质量达不到更高的应用要求,同时对磨具磨损严重,通过理论建模研究珩磨过程中单磨粒磨削参数与切屑第一变形区流动应力的关系,并得到实现延性去除的各参数阈值。方法针对304不锈钢,通过对单磨粒划擦的分析,数学推导得出在平面情况下切屑第一变形区流动应力与单磨粒刃圆半径、磨削深度以及半圆锥角的函数关系。结果在完全刃圆磨削和复合磨削阶段都会有实现材料延性去除的现象被发现,并得到完全刃圆磨削时,取刃圆半径r=1μm,在磨削深度h=0.07μm,流动应力取得极大值σ=227.7 MPa。复合磨削时,取半圆锥角θ=30°,r<1.5μm时,r的延性去除阈值为0.3~1μm。当取h=0.6μm,θ和r同样存在实现材料延性去除的阈值,分别为45°~75°和0.5μm左右。结论单磨粒刃圆半径、磨削深度和半圆锥角使材料实现延性去除的阈值范围在理论上被确定,为硬脆性材料的延性去除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适当减小磨粒刃圆半径,取45°~75°范围内的磨粒半圆锥角,使磨削深度增大,并实现材料的延性去除,可以提高材料的表面质量和磨削效率。
关键词:
单磨粒
,
刃圆半径
,
磨削深度
,
半圆锥角
,
流动应力
,
延性去除
,
第一变形区
沈平华
,
傅玉灿
,
田霖
机械工程材料
提出一种新的单颗磨粒磨削试验方法,设计了钎焊有金刚石单颗磨粒的磨削试验装置,并采用不同的砂轮线速度在保持单颗磨粒最大未变形切屑厚度一致的条件下进行了单颗磨粒高速磨削GH4169高温合金试验,分析了磨屑形态、磨削沟痕及磨削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砂轮线速度对磨屑的形成和磨削沟痕表面形态有很大影响,高速下磨屑由于剪切滑移作用呈现出锯齿状,提高砂轮线速度可获得更好表面质量的工件;保持速比一定的条件下,提高砂轮线速度可以降低单颗磨粒的磨削力.
关键词:
单颗磨粒
,
高速磨削
,
磨屑
,
磨削力
吴书安
,
祝锡晶
,
郭策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6.08.024
目的通过仿真研究磨削中单磨粒几何特征对切屑根部材料分离的影响,得到脆-塑转变的临界磨削参数值.方法针对Ti6Al4V合金,通过对单磨粒划擦的分析,建立热-力耦合平面仿真模型,研究切屑根部有效流动应力随单磨粒刃圆半径和磨削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磨粒刃口处,刃圆半径r=0.1 μm时,磨削深度h≈0.02 μm,出现脆-塑转变的临界现象;在h>0.3 μm时,可能会实现材料的塑性去除,磨削热效应对其有促进作用.刃圆半径r=1 μm时,磨削深度h为0.2~3μm,有效流动应力的最小值为948.479 MPa,此时在磨粒刃口处几乎没有材料塑性流动的现象,磨削热效应不明显.刃圆半径r=10 μm时,磨削深度h为2~30 μm,有效流动应力的最小值为716.351MPa,最大值为763.59MPa,磨粒刃口处切屑以塑性流动方式产生,磨削热对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仿真得出使切屑根部材料实现塑性流动的单磨粒刃圆半径、磨削深度阈值范围和脆-塑转变的临界值,同时得到磨削热效应对切屑形成的作用效果.取刃圆半径为0.1 μm或者10μm左右的磨粒,适当增大磨削深度,可实现切屑根部材料的塑性流动,降低对磨粒的冲击作用,并提高磨削效率.
关键词:
单磨粒
,
刃圆半径
,
磨削深度
,
有效流动应力
,
热效应
,
临界磨削
刘伟
,
邓朝晖
,
商圆圆
,
万林林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为深入探讨磨削材料去除机理,以氮化硅陶瓷的单颗金刚石磨粒磨削为研究对象,进行旋转变切深的连续划痕正交磨削实验,分析砂轮线速度、工件速度、磨削深度等磨削参数对切向磨削力、法向磨削力以及工件划痕形貌的影响规律.结合压痕断裂力学模型分析可知,氮化硅陶瓷在单颗金刚石磨粒磨削时,材料主要以显微塑性变形为主,存在少量脆性破碎.
关键词:
氮化硅
,
单颗磨粒
,
磨削
,
金刚石
,
正交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