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
,
林清
,
王家玥
,
李巧勤
,
莫光华
,
陈志东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5.2015112406
1993-2014年采集了大亚湾核电基地周围水蒸气、雨水、海水、监测井水、饮用水样品,分析其氚的浓度和大亚湾核电氚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液态流出物受纳水体(西大亚湾)中能监测到高于本底水平的氚,最大值为70.7 Bq·L-1,年均值范围为0.8-4.4 Bq· L-1,较文献报道的本底值约高一个数量级;核反应堆周围监测井水中能监测到氚,主要来源于气态流出物的排放和水汽交换,随雨水进入监测井,浓度范围<1.0-22.5 Bq·L-1,均无累积效应.此外核电附近空气水蒸气中氚浓度较环境本底略高,核电周围动植物体内的有机氚及饮用水中3H含量未发现异常.
关键词:
大亚湾核电
,
氚
,
水蒸气
,
雨水
,
海水
,
监测井水
,
饮用水
林初城
,
朱慧颖
,
MASAO Matsuyama
,
王虎
,
黄利平
,
郑学斌
,
曾毅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3.13074
为了保证核能源的使用安全,对氚在第一壁材料表面的滞留数量以及深度进行定量表征非常重要.在本研究中,制备了一系列潜在的第一壁材料B4C/Mo涂层,并采用成像板(IP)和β射线激发X射线(BIxs)法对其表面的氚滞留情况进行了测定.IP图像表明,涂层表面吸附的氚含量遵循以下顺序:B4C>BM 15>BM5>Mo.而BIXS结果进一步表明,对于B4C涂层,大部分氚扩散到了涂层内部;而对于其他三种涂层,氚仅在其表面发生吸附.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B4C涂层气孔率最高,而其他三种涂层尽管气孔率较低,但其截面仍能观察到大量气孔和微裂纹的存在.涂层中的这些缺陷为氚的吸收和扩散提供了通道,而气孔与微裂纹的尺寸最终决定了氚在涂层表面的吸附数量.实验结果还表明,涂层杂质成分Ti的存在也对氚的滞留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
碳化硼/铝
,
第一壁材料
,
氚
,
X射线光谱法
邓冰
,
全旖
,
穆龙
,
谭昭怡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3.2016041202
通过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变化来研究氚水β射线的对蚕豆根尖的诱变效应,探索微核率作为测定氚水引起细胞损伤指标的可能性.将蚕豆根尖置于不同活度的氚水中培养24 h后,收获蚕豆根尖细胞得到与氚水作用后细胞微核率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回归方程拟合,得到HTO β射线的最佳回归方程是Y=0.90+4.64x,细胞微核剂量-效应关系符合线性拟合方程.得到相对60 Coγ射线,氚水(HTO)β射线诱发微核的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值在0.57-1.43之间.在所研究的较低剂量范围0-2 Gy以内,HTOβ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微核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低剂量情况下HTO β射线在一个电离辐射径迹上使两个染色单体各产生一个损伤的效率更高.
关键词:
氚水
,
蚕豆
,
微核
,
R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