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旺
,
葛文奇
,
徐正平
,
孙海钢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10.01.029
传统像面扫描系统通常由旋转电机驱动,转动变平动,存在中间传动环节,引入摩擦、间隙、机械形变等问题,破坏系统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文章设计了由音圈电机驱动的像面扫描系统,具有无滞后、高响应、高加速度、高速度、控制方便等优点,实现了高精度往复运动,获得了高质量图像.在调试像面扫描控制器参数的过程中,开发了基于Labview和GEL语言的图形化调试界面,缩短了开发周期,可以推广到其他电机控制调试系统中.
关键词:
Labview
,
GEL
,
音圈电机
,
像面扫描
,
控制
,
高频扫描
侯贵华
,
李伟峰
,
郭伟
,
陈景华
,
罗驹华
,
王京刚
材料导报
利用扫描电镜的背散射电子像(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XA),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3种钢厂转炉钢渣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扫描电镜的背散射电子像中,钢渣中的各矿物相清晰可辨,C2S呈黑色圆粒状和树叶状,C3S呈黑色六方板状,铁酸二钙呈灰色无定形状,镁铁相呈白色圆粒状或不规则形貌;钢渣的主要矿物为C2S、铁酸二钙及镁铁相固溶体(RO相),还含有少量的C3S、f-CaO和MgO;同时还发现铁酸二钙固溶相的典型组成是Ca2(Al,Fe)2O5,镬铁固溶相的代表性组成是MgO·2FeO.这为钢渣的矿物鉴别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关键词:
转炉钢渣
,
显微结构
,
背散射电子像
,
矿物组成
邹屹
,
赵珊茸
,
徐畅
,
袁冠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采用物质的量比为1∶1的NaOH-KOH混合熔融物和纯NaOH熔融物对绿柱石晶体各种不同结晶学方向的切面进行腐蚀实验,建立了绿柱石腐蚀像的立体模型,并探讨了绿柱石{0001}切面腐蚀坑随腐蚀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绿柱石切面腐蚀像能很好地反映晶体的对称特点,晶体各切面的腐蚀坑形态在三维空间分布的立体模型和投影图可用来进行绿柱石晶体的定向.{0001 }切面腐蚀坑随腐蚀时间的延长,会呈现从最初浑圆不太规则状到逐渐稳定呈正六边形的变化,且腐蚀坑有逐渐从小变大、由少变多的特点.该研究对晶体腐蚀机理的探讨及绿柱石腐蚀像应用于晶体定向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绿柱石
,
腐蚀像
,
晶体定向
,
立体模型
孔德军
,
王进春
,
郭皓元
,
王文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阴极弧离子镀在Cr12MoV冷作模具钢表面制备了TiCN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了涂层表面化学元素的面分布和界面化学元素的线分布.讨论了涂层界面结合机理,用划痕法对结合强度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涂层主要是由TiN、TiC和C原子组成,其中TiN和TiC提高了涂层硬度,C原子改善了涂层摩擦润滑性能;涂层中N原子分数超过C原子分数,界面结合处发生了相互扩散,涂层中C原子扩散量最大,基体中Si原子扩散量最大,涂层与基体形成了冶金结合,利用划痕法测定TiCN涂层结合强度为79.6 N.
关键词:
TiCN涂层
,
SEM-EDS面扫描
,
SEM-EDS线扫描
,
结合强度
郭啸
,
刘学超
,
忻隽
,
杨建华
,
施尓畏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2.00609
采用物理气相传输法(Physical Vapor Transport, PVT)沿[0001]方向生长了一个直径为2英寸的氮掺杂6H-SiC晶体. 采用拉曼面扫描方法对晶体中多型的分布进行了细致表征, 研究了SiC晶体生长过程中多型的产生和演化. 在6H-SiC晶体中观察到了15R-SiC和4H-SiC两种多型. 在拉曼面扫描得到的晶体多型分布图上观察到了两类次多型结构区域, 一类是继承其生长界面上对应的次多型结构形成的次多型结构区; 另一类是由温度、压力等生长条件波动导致在6H-SiC主多型中出现的15R-SiC多型结构区. 第一类次多型结构区中掺入的氮元素较多, 载流子浓度较高, 并且随着晶体生长不断扩大; 第二类次多型结构区对晶体结晶质量的影响较小, 且提高生长温度可以抑制15R-SiC多型结构.
关键词:
拉曼; 碳化硅; 多型; 面扫描
郭啸
,
刘学超
,
忻隽
,
杨建华
,
施尔畏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2.00609
采用物理气相传输法(Physical Vapor Transport,PVT)沿[0001]方向生长了一个直径为2英寸的氮掺杂6H-SiC晶体.采用拉曼面扫描方法对晶体中多型的分布进行了细致表征,研究了SiC晶体生长过程中多型的产生和演化.在6H-SiC晶体中观察到了15R-SiC和4H-SiC两种多型.在拉曼面扫描得到的晶体多型分布图上观察到了两类次多型结构区域,一类是继承其生长界面上对应的次多型结构形成的次多型结构区;另一类是由温度、压力等生长条件波动导致在6H-SiC主多型中出现的15R-SiC多型结构区.第一类次多型结构区中掺入的氮元素较多,载流子浓度较高,并且随着晶体生长不断扩大;第二类次多型结构区对晶体结晶质量的影响较小,且提高生长温度可以抑制15R-SiC多型结构.
关键词:
拉曼
,
碳化硅
,
多型
,
面扫描
孔德军
,
王进春
,
郭皓元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以无水硼砂、FeV50和FeSi45为主要原料,通过TD和扩散处理在Cr12MoV基体表面制备了VC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VC的组织结构和化学元素分布进行了表征.用能谱面扫描分析了VC涂层表面和界面化学元素分布,对其界面冶金结合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VC涂层为C和V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V原子浓度大约是C原子的2倍;VC涂层为单一的VC相,V元素电子结合能位于512.8 eV,C元素电子结合能位于282.2 eV;V、C和Fe等元素在涂层界面处发生了相互扩散,形成了界面扩散层,涂层-基体结合界面为冶金结合方式.
关键词:
VC涂层
,
TD处理
,
结合界面
刘河清
,
赵珊茸
,
徐畅
,
李坤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采用NaOH-KOH混合熔融物和KOH溶液对石榴子石晶体各种不同的结晶学方向的晶面(切面)进行腐蚀实验,建立了石榴子石碱腐蚀像的立体模型,并与酸(HF溶液)腐蚀像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碱腐蚀像与酸腐蚀像一样能很好的反映晶体的对称特点,并发现在{ 100}、{110}晶面(切面)上碱腐蚀像与酸腐蚀像相同,而在{120}、{221}、{111}、{211}晶面(切面)上,碱腐蚀像与酸腐蚀像不同.该研究可以用来对石榴子石族矿物进行结晶学定向,同时具有揭示矿物所处地质环境酸碱性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
石榴子石
,
腐蚀像
,
晶体定向
孔德军
,
吴永忠
,
付贵忠
,
龙丹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激光热效应对X70管线钢进行渗铝处理,研究了其在5%盐雾试验中的腐蚀行为,通过SEM、EDS和XRD等手段对腐蚀产物表面-界面形貌、化学元素面扫描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渗铝层耐盐雾腐蚀机理.结果表明,渗铝层界面由渗铝层、扩散层和基体组成,Al和Fe原子在扩散层相互扩散,形成了FeAl2金属化合物相,是界面冶金结合的主要机制;盐雾腐蚀以点蚀为主,表面出现裂纹是热扩散过程中热应力作用的结果;腐蚀后渗铝层界面中存在Al和O元素的分层富集现象,形成的Al2O3氧化膜有效地阻止Cl-对基体金属的腐蚀,Al在渗铝层的局部富集是保护基体的主要因素,提高了X70管线钢的耐盐雾腐蚀性能.
关键词:
X70管线钢
,
渗铝层
,
盐雾腐蚀
,
结合界面
,
能谱面扫描